今天上午,历时81天航行、圆满完成我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任务的百余名科考队员,将随“雪龙”号极地科考船靠港上海,14名青岛队员预计今晚返青。记者昨日采访获悉,此次北极科考创造了多项新纪录,其中不少创纪录的项目是由青岛的海洋科研院所及高校“挑大梁”。 青岛队员堪称考察骨干 据了解,中国第四次北极科考队乘坐“雪龙”号,于7月1日从厦门正式起航,共有包括国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陈红霞教授告诉记者,此次北极科学考察的海域南北纵贯2300海里,东西横跨1100海里,涵盖白令海、白令海峡、楚科奇海、加拿大海盆、门捷列夫海脊、弗莱彻深海平原海域、北极点等海域,是中国历次北极考察中,考察范围最广、内容最全、取得的资料和样品最多的一次,同时也创造了北极考察史和航海史上的多项纪录,其中不少创造新纪录的考察项目是由青岛的海洋科研院所及高校承担的。 成功回收潜标激动落泪 “最难忘的是成功回收深水潜标的那一刻,当时全船人员都欢呼起来,而我却流下了激动的眼泪,长达两年的期盼终于有了结果!”国家海洋局一所陈红霞教授告诉记者,在这次北极科考中,考察队顺利回收了2008年中国第三次北极科考队布放的综合观测潜标系统,这是中国在极地布放的第一套线长超过1300米的深水潜标,同时也是中国第一套观测周期超过1年以上的极地长期潜标,获取1年周期内沉积物样品21瓶,回收设备成本超过180万元,整个回收过程仅用了1小时50分钟,比原计划节约了10个小时,是中国进行同类作业时间最短、回收设备价值最高的一次。 采集到3000米水下生物 此次北极科考,考察队首次在白令海海盆3742米水深处,完成24小时海洋学观测,国家海洋局一所和海洋大学共同完成了这一观测。陈红霞说,考察队首次利用生物垂直分层采集器进行了3000米水深的生物采样;采集到我国迄今在地球最北区域的鱼类生物样品;首次获得水深3997米的沉积物柱状样,最长柱状样3.1米。 “这次科考中,我们又往北多走了一段。”陈红霞说,8月20日,中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队14名队员乘坐直升机成功到达北极点进行考察作业,创造了我国历次北极考察队到达北冰洋最北的考察纪录。在北冰洋考察期间,“雪龙号”最北航行到北纬88度22分,随冰漂移到北纬88度26分,再一次创造了中国航海史上新纪录。 “雪龙”号上办“北极大学” 邀请专家讲解专业知识 给学员颁发毕业证书 记者了解到,由于整个航次期间并没有安排停靠外港补给,这一航次是“雪龙号”依靠自身条件不间断科考时间最长的。除了在长期冰站期间可以到冰上作业外,其它时间均在船上。为了加强不同学科考察人员之间的沟通与交流,“雪龙”号上办起了 “北极大学”,采取开办学术论坛和专题讲座的形式,邀请参加中国第四次北极科考的各学科专家,为队员们讲授有关北极海洋生物、海洋化学、地球物理等专业的知识,并根据每位学员的听课情况颁发“北极大学”毕业证书。9月7日,“雪龙”号上举行了“北极大学”毕业典礼,每位科考队员都获得了 “北极大学”的毕业证书。另外,陈红霞教授介绍说,在船上,除了大量时间用于科考与相关研究之外,还有许多业余活动可供科考人员选择,包括乒乓球、篮球、桑拿、泡酒吧、联欢晚会等等,考察期间的生活非常丰富。 “绿苹果”防范北极熊
陈红霞教授还告诉记者,在冰上作业时,科考队员所有的工作都尽可能减少对北极动物的影响,但为了防范北极熊的侵扰,“雪龙号”专门携带了新式防熊屋——“绿苹果”,这种特制的绿色小屋是国产装备,外形像苹果,单个造价约10万元。当北极熊到来的时候,考察队员就可以藏进屋里去,免于受到熊的滋扰,既节省了科考时间、保护了队员,又不会对北极熊造成任何伤害。(于小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