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网上媒体 新闻中心> 国内国际 > 正文

云南馆美女解说员72变 每天换套民族服饰(图)

1
青岛新闻网 2010-09-05 07:56:38 解放网 现有新闻评论    新闻报料

    云南馆美女解说员72变 每天换一套民族服饰

    新华社图片

云南馆美女解说员72变 每天换一套民族服饰

    云南馆讲解员范亚敏 世博记者 吴磊 现场图片

    热门展馆先睹为快:

    云南馆的镇馆之宝“牛虎铜案”是范亚敏推荐的看点,也是游客提问题提得最多的展品之一。“这个‘牛虎铜案’是战国时期的祭祀用具,造型是牛虎相搏,异常有动感,但牛的肚子下面却还有一头安静的小牛,显得动静相宜,同时还体现了母爱的无私,作为一件古代的物品,特别有涵义。”同时,游客

们最感兴趣的还有馆里的恐龙化石,这可是真正的侏罗纪时的恐龙化石。

    彩云之南,心向往之的地方。既然暂时去不了云南,那在世博园的云南馆里,你同样能感受到那眼里闪着的温柔阳光。

    这便是来自云南馆讲解员们的动人风情。和其他馆不同的是,云南馆因其多元化的民族特色,不仅场馆绚丽夺目、风格多变,连讲解员的服饰打扮都是五彩缤纷,充满民族特色。“昨天穿的是白族的衣服,今天是景颇族的,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套少数民族的衣服,每天都有新鲜的感受。”云南馆讲解员范亚敏说,这种充满新鲜的民族风,便是云南馆最大的魅力。

    下了飞机就上岗

    虽然给记者讲解得头头是道,范亚敏其实才上了三天班。她来自云南大理,目前依然是大四的学生,三天前的上午刚从云南坐飞机到上海。

    看得出来,对于世博会和讲解员这份工作,她全身充满着一股兴奋劲和新鲜感。“尽管很早就确定要来世博了,但因为还没有轮到,之前一直在放暑假,就在家做一些准备工作,看一点资料。”范亚敏只能在网络和电视上看一眼世博,心里憋足了一股劲。

    到了世博园,范亚敏终于心愿得偿。但还没来得及多看一眼世博,她就得立即进入角色。到上海当天下午2点,她们8个姑娘便“披挂上阵”,到昨天已经连续上了3天班,除了吃饭和睡觉外,几乎没有休息过。

    “等有时间了,我一定得去东方明珠和外滩看一看。”第一次来上海的范亚敏忙活了大半天,依然满是兴奋劲。

    每天一件民族服饰

    范亚敏人长得美,眼睛更是特别大。坐下接受采访时,她瞪大了眼睛提醒记者,自己虽然头上戴着高冠,身上穿着色彩斑斓的民族服装,却是位汉族姑娘。“我们是最后一批过来的讲解员,我是汉族的,其他还有彝族、白族和傣族的。”不过,无论是哪个民族的姑娘,在云南馆都会成为“百变伊人”——为了凸显云南少数民族多的特质,她们每个人都有一大堆各个民族的特色服饰,每天换一套,今天是白族的,明天就换彝族,后天可能就成了傣族了。“这么多的民族服饰,我虽然生活在云南,很多也没有穿过,感到特别好看和新鲜。”范亚敏自己都觉得好看,那就更不用说来云南馆的游客会眼花缭乱了。这两天里,她们几乎成了云南馆里的招牌,游客一进门,第一件事就是找她们合影拍照。“感觉一天站到晚,拍照的时间比解说还长,少说都有上千张。”小姑娘由衷感叹,现在觉得拍照简直成了工作中最辛苦的一件事情了。

    看云南馆就看民族特色

    游客们之所以这么喜欢这群姑娘,当然与云南馆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风格分不开。在范亚敏看来,云南馆的魅力就是融合了很多个民族的文化特色,因此,小小的场馆里也有丰富的内容。

    “比如说建筑,我们场馆中间的舞台背景,就是典型的白族风格——三房一照壁,是我们大理白族的特有民居。”范亚敏说,还有出口那里的傣家门楼,每个细节都有其特有的含义,屋檐如孔雀尾,飞起的檐角则是凤翅,象征的都是傣族代表性的鸟类。“这些内容就是我们要向游客讲解的,让他们真正看懂云南馆。”


相关阅读
手机看新闻 | 查看所有评论 网友评论
1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用户注册

上一篇:海口版天上人间小妹百名挂牌运作 老板有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