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网上媒体 新闻中心> 专题> 时政类 > 正文

从“不该”到“应该”反映贪官啥样心理历程

1
青岛新闻网 2010-09-03 15:15:13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现有新闻评论    新闻报料

    在查办案件过程中尤其是到了违纪人员后期悔过的时候,他们说的最多的往往是“当初不该错走了第一步”,收了不该收的钱,办了不该办的事,而有了第一步就有了第二步、第三步,后来这本“不该办的不该收的”逐步变成了“应该办的应该收的”,错上加错,以至于把自己送进了违纪违法的深坑而不能自拔,悔之晚矣。

    从“不该”到“应该”,一字之差,体现了违纪违法分子细微的心理变化,正是这细微的心理变化,刻画出

了违纪违法分子没有坚守住思想防线没能把握住人生底线一步步滑向罪恶深渊的心理历程和堕落轨迹,个中情由着实让人深思。

    我们相信在这个时刻这些违纪人员说的话应该不是假话,应该是心里话、实话,可是这个时候说这些话已经太晚了。从“不该”做而做了,到时间长了这样的“不该”成为“应该”,正如某被查处的违纪人员对送礼者说“这人会来事”一样,从最初“不该”做的事做了、不该收的收了开始,心里的防线被攻破了或者自己主动把防线打开,从这时起,原则便被抛弃,党性党风党纪法规便被抛弃,组织的教育培养、提醒、乃至谈话都被当成了耳边风、过眼云,全然不顾,便沉浸在了自我堕落、自我放弃、自我放纵、自我放逐的轮回,从这时起,这些人的人生轨迹便开始转向,有的甚至迅速出现逆转,从不贪、小贪发展到大贪、巨贪,从遵纪守法的共产党员变成一个违纪甚至违法分子,这种心理变化的轨迹带给我们的思考应该是非常深刻的。

    自古以来权力都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带来一切,也可以葬送一切。关键是如何对待它。也就是说如何对待权力,是用权为公还是用权为私。党章明确规定,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要“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如果都能做到这一点,哪里还会出什么贪官、裸官、树官之类的各式名词呢?

    我们也看到,处于特殊的社会转型期,各种各样的利益诱惑时时刻刻在以各种形式出现,对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来说更是一种严峻的考验。有好多人在工作中能够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成绩突出,然而一旦当了领导,在各种现实的利益诱惑面前却败下阵来,成为权、钱、色的俘虏,成为党纪国法高悬之剑的落马者,个中原因颇令人感慨。

    如何杜绝党员干部从当初的“不该”到后来的“应该”、从最初的想干好一番事业到滚鞍落马成为阶下囚呢?愚下以为,关键还是要从自身做起,从抓好学习、不断增强党性修养、提升政治理论素养和道德修养、锻造优良作风做起,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就是这个道理。过硬的自身素质是新时期对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而过硬的素质在新时期更是包含了更多的内容,除了思想政治素质、业务素质等,还包括其他的重要内容,比如突发事件应对能力,比如过硬的心理素质尤其是对各种压力的较强的承受能力已经显得特别重要,再比如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健康向上的交友观以及良好的兴趣、爱好等等。要把自己打造成无懈可击的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严格按照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这确实很难,因为有时坚守比进攻更加不易,所谓“攻城易守城难”,因为他需要坚强的意志、决心、信心和持之以恒的毅力,否则一失足成千古恨的事很可能就在一瞬间发生。

    在违纪违法行为面前,党员干部每一个个体都应该是一座牢不可破的城堡,这除了过硬的自身素质外,还需要一个优良的外部环境,包括持之以恒的教育、监督、惩处、制度等等,我们一直在努力做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不断完善规章制度、党纪法规、强化监督举措,同时不断加大惩处力度,力求从各个方面杜绝违纪违法行为,铲除违纪违法行为滋生的土壤和条件。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其实每一个党员干部只要坚持严守党性修养,严格按照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做到慎初、慎始、慎权,远离腐败并非不可能。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是内因,其他的一切都不过是美丽的借口。愿每一个党员干部都能坚守住自己的防线、底线,严格遵守党纪国法,做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

 

手机看新闻 | 查看所有评论 网友评论
1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用户注册
相关链接

上一篇:惊诧于80%贪官有在办公室收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