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重灾区5年内地质灾害是高发期 专家认为规划、国土、水利部门缺乏联动 “映秀新城必须进行二次重建”。“二次重建,东莞全力以赴地支持”。在经历“8·13”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后,特意赶到现场的东莞市常务副市长冷晓明,给阿坝州委书记侍俊吃了一颗定心丸。 然而,面对汹涌肆虐的岷江水,映秀新城已成为一个标志——考验灾后原址重建的决 专家指出,山区地震诱发的地质次生灾害将持续10年以上,其中5年内是高发期。这意味着,由地震引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山洪将形成一条长长的灾害链,而经历重创的川蜀大地在灾后新生的路途上,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将面临层出不穷的新考验和新难题。 两年内遭遇两次重灾的映秀如何开启它的二次重建?请看本报记者实地发回的映秀重灾区调查报告。 目前,经专家鉴定,在泥石流中受淹的映秀新城有71栋楼房共749户。这些受淹住房建筑主体结构完好无异常,未发现泥石流对市政道路的结构层造成损伤,也未对市政管网产生安全性影响。 恢复: “长安居等小区清淤工作即将完成,岷江壅塞体越来越小,被泥石流封堵了9天的231国道映秀到汶川段便道抢通。” 汶川县的常务副县长罗尔基木已经连续几天没睡好觉了。过去一周,他日夜守在映秀,看着曾经疯狂的岷江水,在部队官兵和施工人员的奋战下一天天回归“正途”,他原本悬着的心才渐渐踏实起来。 岷江水的“回归”极大减少了洪水、泥石流正面冲向映秀新城的威胁。“以后还会不会有泥石流和其他灾害,我们不敢保证。但我们一定把坝守死,不让岷江水冲进映秀新城”。阿坝州州委书记侍俊向本报记者透露将修一道永久性大坝的消息。 由于8月13日泥石流的疯狂肆虐,映秀几乎成为一座空城,居民基本全部迁移疏散。本来即将交楼的新房,只有抢险的武警战士们敢入住。 泥石流过后,新城不少下水道被石块堵塞,现在必须把铺好的沥青路面和管道挖开才能清理。援建工作人员说:“这付出的代价和努力,将是之前的两三倍。” 然而,二次灾难留下的伤口也开始在愈合:长安居等小区清淤工作即将完成,岷江壅塞体越来越小,被泥石流封堵了9天的231国道映秀到汶川段便道抢通……甚至老天爷也有所收敛——暴雨的袭击暂时停歇。8月21日晚,汶川县各地都接到了预警信号,最终映秀依靠一道十多米宽、近200米长、5米多高的临时土坝顶住了强降雨。 担忧: 谁也无法预料,剩下的近240万立方米泥石流会不会再次像恶魔一般冲下来吞噬一切。 截断岷江水冲进映秀新城的泥石流,形成一个巨大的山体。在过去的一周里,部队官兵和施工人员日夜不息挖掘的仅仅是“冰山一角”。 “那是红椿沟,山里共有近300万立方米泥石流,现在冲下来的只有60多万立方米。”阿坝州委书记侍俊指着泥石流来的方向,脸上透着隐忧。 谁也无法预料,剩下的近240万立方米泥石流会不会再次像恶魔一般冲下来吞噬一切。“这也正是我们时刻思考的问题。一方面,威胁少了点,我们稍稍安心了一些;但另一方面却更加害怕,害怕会有更大的灾难。”在映秀镇抢险救灾指挥部,一名工作人员向记者坦言。 “把家建在弹药库边上,在家门口建个防弹墙,这样的家能安全吗?”新浪微博上,有网友这样略带尖锐地发问。很多网友开始对映秀新城命运担忧。 汶川大地震后,山体松动,地质灾害活跃,在映秀新城的灾后重建中,从设计到资金、人员、物质,从没欠缺过,唯一缺少的就是对地质灾害的防范。 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副处长蒋俊透露,四川震后重建,当初对全部重建点都进行了严格的地质灾害评估。“但是震后地质次生灾害隐蔽性强,变化很大”,蒋俊坦言,确实有一些当初评估没有问题的重建点,现在都被泥石流淹没了。 确实,如果当初知道泥石流会顺着岷江改道,负责援建工程的中建七局三公司的项目部就不会设在山沟出口的正对面。 反思: “也许当初停一停,等这些灾害都过去了再重建,可能更好点。也就不会像现在如此被动。” 站在映秀水厂旁的山顶远观泥石流在狭长山谷的来路,罗尔基木的心又阵阵发紧。“我们进行二次重建的时候要对地质灾害和岷江两岸的山体进行治理。”罗尔基木说。但二次重建如何能避免映秀新城再遭灭顶之灾,目前还没有万全之策。 但二次重建已经启动了。21日下午,镇长徐红军守在电脑前,对映秀镇拟上报的四五十个恢复、重建项目进行最后的完善,细化到了投资估算、开工时间、竣工时间等。 特大泥石流发生后的第八天,映秀镇已是一派热火朝天的重建场景。“在保证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我们将不改时间、不减目标地推进映秀灾后重建。”映秀镇党委书记廖军说。 “为什么不先治理好山体再开始重建?”面对疑问,徐红军说:“我们有了教训,所以这次在工作步骤上明确了"先治理"再推动二次重建。” 在徐红军看来,山体治理与灾后重建脱节,并不是因为山体治理慢,而是灾后重建开展飞速。同时,“2008年和2009年都没有发生泥石流,很多村民都没见过。” “说实话,我们在做设计时确实没想到洪水这么大,这是因为地震造成了地质状况的改变,对山体的治理并不彻底。”映秀新城设计总负责、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教授黄一如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坦承,今年的特殊状况让设计者始料不及。 “重建一个地方,防范和建设需要平衡。在设计上,当然可以考虑一切用最高的标准,但是这样又会使造价奇高,难以承受。”黄一如认为,在设计之前就应该先把灾害的影响先研究透彻,但是这样的难度很大。 “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今年给我们的教训也太大了。我们越来越觉得,自然环境的承受力已经到了一个临界点,我们需要真正投入地去研究一些问题,比如怎么样顺应自然的力量去利用自然,而不是总依靠人工的力量。我们做工程的就知道,在工程上人的力量是很微薄的。”黄一如说。 “也许当初停一停,等这些灾害都过去了再重建可能更好。也就不会像现在如此被动。然而,当初的灾难太大,我们需要用工作来激励;群众也需要用重建来鼓舞。”东莞一名援建工作人员说。 二次重建,路在何方 “两年前的重建,我发现大多数地方是各做各的,缺乏一个整体考虑,这是一个通病。” 在实地调查时,四川省副省长黄彦蓉强调,在加固、修复房屋中,要充分考虑如何防洪水、防泥石流灾害,地下填充物和一楼梁柱的硬度、抗冲刷能力都要有所提高,让映秀更加安全。 “二次重建,主要以防范为主。”负责映秀重建渔子溪堤防设计的东莞水利勘测设计院工程师李峙松认为,建永久大坝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给予映秀比较坚固的保障,但也不能完全抵御所有的地质灾害。“即使能防百年一遇的灾害,但所谓百年一遇都是我们按照过去的规律计算出来的,实际上是无法确定出现几率的。他建议,比如考虑到位于地震断裂带边上,这个大坝在材料和结构上可以尽量选择内部柔性连接体,这样使大坝的土体能够连接在一起,有更强的防御能力。” 黄一如则建议在新城中加入一些避灾公园和绿地的设计,“比如日本等国家在灾害多发带会建很多避灾公园,平时就是居民活动和休闲的植被场所,等洪灾来了就是泄水通道和蓄水池。” “此外,在二次重建开始前,要慎重和整体性考虑。四川地震灾区地质灾害集中性爆发,能否在全省层面上来考虑重建问题,先建立好排泄洪水的规范要求,再让各地开展重建?”黄一如建议。 “两年前的重建,我发现大多数地方是各做各的,缺乏一个整体考虑,这是一个通病。做建设的规划部门、做地质灾害研究的国土部门和做防洪的水利部门大家能否做一个沟通,制定一个真正科学细致的规划。我准备提一个建议,国家可以成立一个专门的灾后重建的协调部门,把这些部门都统筹规划来进行联动重建,全方位考虑而不是各自单独作战。”正准备前往舟曲协助灾后重建的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教授马东涛说。 (特派记者 邱瑞贤 汪万里 图 庄小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