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曾诞生了全国劳模“金牌工人”许振超。 这里曾孕育了让世人瞩目的“孙波效率”。 这里曾创造了闻名中外的“青岛港模式”。 在这里,港口职工与解放军共拥一湾海水,他们一起为奥运帆船赛的顺利举行战浒苔,联合巡逻保港区治安,戮力保障军交运输需要。 去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2周年前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强调,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 青岛港一直在这条路上不停地努力探索。 7月22日,记者走进国内最大的军商两用港——青岛港,尝试解读闻名中外的“青岛港模式”,感受武装工作与企业发展的同频共振。 当记者试图向港口职工寻求答案时,他们却有些不以为然,有人说:“我们都习惯了,很平常的。” 的确,随后的采访印证,军民融合在青岛港不仅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成为日常工作的状态,而且已经内化成2.4万名员工的自我要求,并成为企业发展的精神动力引擎。 军商两用一个港口的双重功能定位 这是一个军用港口,又是一个商用港口。双重功能定位使青岛港不但承担着发展民用运输、服务经济发展的责任,更没有忘记保障军事交通运输的使命。 在青岛港集团的大门,有一座“岳母刺字”雕塑,上面刻着“精忠报国”四个字,据青岛港集团董事局主席、总裁常德传解释,这是他们公司的第一使命。这似乎可以做为青岛港军民融合之路的最好注解。 常德传表示,在港口建设和改革发展中,青岛港一直高标准贯彻国防需求,坚持三个始终不变:不管港口管理体制怎么改革,承担的国防义务始终不变;不管经营方式怎么变,一切服务服从军事需要的原则始终不变;不管运输组织方式怎么变,军事运输的指令性地位始终不变。 面对党和国家的需要、部队的需要,青岛港不讲条件,不计代价,主动承担了大量的日常安保、反恐、消防、交通安全等任务。 每天有150多艘次船舶进出,每秒钟有10吨货物吞吐,即使如此繁忙,只要接到军运任务,青岛港都会尽全力圆满完成。2007年1月15日,大港公司接到上级指令,一批导弹需倒装至“XXX号”登陆舰。公司立即挪出最好的泊位,安排技能过硬的人员,开辟专门通道,加班加点对拖车、托盘、吊具进行改装以满足作业安全需要,仅用四个小时就安全优质地完成了作业。 近年来,青岛港先后安全、高效、圆满完成了若干批类似的军交物资装卸任务,获得了中央军委领导的高度评价。 为保障北海舰队的安全,青岛港设置港口设施限制区域,对基础设施进行改建,购买了安保专用设备,建立了全国沿海港口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数字化110指挥中心,组成了“反恐处突机动队”。 青岛港的服务让济南军区驻青岛港军代处主任华泽军深有感触:“在港口规划布局、码头设计建设等方面,青岛港都主动找军代处共同讨论方案,超前规划战备设施,同步建设基础设施,自主开发军交运输信息资料档案管理软件,一直把保障军交运输摆在港口生产的首位。” 2008年4月1日,美国海岸警卫队少校斯科特·金、上尉格莱戈·梅来港访问,对青岛港的安保措施之严密和先进“印象非常深刻,希望今后与青岛港加强交流。” 军民共建一个港口的崭新发展模式 军爱民,民拥军,青岛港职工与部队官兵在军民共建互帮互学中共同发展进步。 “向右看齐,向前看!齐步走!”听到这声音,你不要以为是在军队里,其实这是青岛港工人出场回场的号令。青岛港把部队的军事化管理“搬”到了港口,军队的光荣传统、优良作风与青岛港的企业文化相互交融。 为营造“人人关心国防、人人支持军交”的浓厚氛围,青岛港下属的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国防教育、军交知识等课程。每年,在大批大中专毕业生入港参加工作前,港口都邀请部队官兵对他们进行军训。为强化军交工作机构,青岛港在历次改革中都根据人员变化情况,及时调整军交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确保军运领导机构的稳定、连续和健全。 甚至,青岛港直接变“招工”为“招兵”,吸纳退伍军人和军转干部参与港口建设,近年来接收安置军转干部326人。 为加强军民之间的感情,青岛港和军队还精心打造军民“同乐会”,营造“军企一家人,军民一家亲”的军民融合氛围。 2006年,被誉为“军中许振超”的北海舰队112舰燃气轮机班班长朱桂全成为全国全军学习的典型,青岛港组织5000多名干部员工连续6天看话剧《好兵朱桂全》,在全港掀起学习解放军、学习朱桂全的热潮。 良好的军民共建氛围使青岛港多次被解放军总后勤部、交通运输部和山东省评为“军交正规化建设先进单位”、“双拥共建先进单位”和“拥军模范单位”。 军民融合一个港口的和谐发展样本 军就是民,民就是军。他们不仅像一支部队,更是一支部队,把“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发挥得淋漓尽致。 青岛港职工和部队的融合是从上到下、从外到内全方位的。确切地说,他们在保障军交运输需要之外,还承担了很多部队的职能,发挥了部队的作用。他们积极推进军交运输领导管理两线纳入,双向兼职,实现了领导管理体制的重大创新。 从1985年开始,常德传一直担任驻港军代处的兼职领导,25年时间里,他与军代处专职领导共同完成军交运输保障任务,把“兼职”变成了“实职”。 预备役士兵和民兵组织建设则是青岛港军民融合的得意之作。据山东预备役高炮师战技科科长马志坚透露,目前,青岛港现有预备役连队士兵81人。这81人兼有双重身份,既是青岛港的职工,又是预备役士兵。其中,预备役高炮师修理营二连在军地双重领导下,成为全师学习的样板。 青岛市市北区武装部部长孙宏斌介绍,青岛港集团先后组建了集团武装部和7个分公司武装部,以及一个防空团、12个民兵连和抢修保障、技术保障、网络保障、通信保障等13支共1060人的民兵专业保障分队,每年都高标准完成10余项军事保障任务,经受住了多次实战考验。 在2007年民兵集训实弹演习中,民兵导弹排一举击中高速靶机,实现了空中开花。在2009年高炮实弹射击中,高炮团实现首发命中,被山东省军区授予“优胜单位”称号。 2007年11月,民兵输油管线分队迎接了总参谋部、济南军区、青岛市警备区的检查,分队的管道焊接维修、移动照明、磁压堵漏、盲眼拆装闸板阀等专业项目表演技惊全场。2007年12月,分队被山东省军区记集体二等功;2008年1月,被济南军区授予“应急作战准备先进单位”。 在青岛港,预备役士兵、民兵和广大职工参与了很多重大的军事保障工作。在北京奥运会前夕,他们与部队官兵并肩战浒苔;在“华海一号”油轮、“新基”轮等十几次海上、陆上港外灭火抢险中,他们舍生忘死;在平时的安保工作中,他们与官兵联合巡逻执勤。 他们秉承“平战结合”的原则,不仅做好部队军事需求保障,而且主动承担部队任务,极大提高了港口的战时应对能力。 为什么青岛港能够在波及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中实现逆势增长,彰显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为什么青岛港能连续6年保持青岛市第一地税大户的地位不动摇? 风采背后必有精彩。众多荣誉的背后,是青岛港踏实且深入的军民融合工作,是多年来对“军心与民心同聚,战斗力与生产力同增”理念的坚决贯彻执行。 当军心和民心同聚,当强港与强军统一,港口生产力与军队战斗力便实现了共同提升;当青岛港广大职工从军民共建到军民融为一家的时候,他们便具备了军人的风采,拥有了军人无坚不摧、所向披靡的力量。 正如某舰队官兵所言,青岛港“三个一代人”精神(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作为,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贡献,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牺牲),正是军人必备的精神。 常德传表示,将充分发挥国防建设领域和经济建设领域资源整合的优势,实现一种资源投入、两种效益产出的“兼容型”、“双赢式”发展,努力建设具有更强军事交通运输战略投送能力的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 我们坚信,青岛港——这个有118年历史的“老字号”品牌将继续创造辉煌,迎来又一个发展的春天。本报记者孟庆学 |
上一篇:蓝色港湾奏响的和谐乐章-《科技日报》
下一篇:青岛港成立反恐处突机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