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网上媒体 新闻中心> 半岛网闻 > 正文

消费高赚得少 青岛农民工数量降三成供给不足

1
青岛新闻网 2010-08-16 06:17:17 青岛日报 现有新闻评论    新闻报料

    上周,来自莒南县的李春辉辞掉干了4年多的厨师工作,回老家县城找了一份新活儿。“在青岛5年多了,对这座城市有了感情,真的不想走,但又没有办法!”话语间,李春辉透出几许伤感。

    实际上,李春辉的选择并非个案。市人社部门近日发布的一份统计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市外来务工人员数量同比下降34.69%。以这一群体为主力军的岛城传统服务业,已不同程度地遭遇“招工难”。“目

前,全市最严重的10个工种供给缺口达到4万人,按照市场供给需求比例,每个求职者可有1.15个岗位供选择。”市人社局有关人士说,这些数据都指向了同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青岛劳动力持续供给不足。

    城市压力下的离开

    “城市的高消费,一个人还能坚持,但有家有室的肯定受不了。 ”李春辉给记者算了笔账,自己每月工资1500元,老婆月工资是1000多元,俩人租个套间要花掉800元,吃饭去掉600元,再加上杂七杂八的开销,“一个月几乎剩不下什么钱,根本不敢要孩子。 ”

    因为无法申请廉租房、经适房,无法享受到一些普通市民的待遇,和李春辉一样的众多外来务工者,在高物价、高房价的双重压力下,渴望着高待遇,但“现实”却让他们很无奈。市就业中心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市缺口最严重的操作工、缝纫工、营销经理等10个工种,平均月工资为1273.63元。

    “和青岛相比,回老家务工的工资待遇差不几个钱,关键是可省掉住宿的费用。 ”李春辉和妻子收拾好最后一件行李,回望了一下住了4年的出租屋,似乎有些不舍:“年纪大了,父母多次催,确实该要个孩子了。 ”记者了解到,像李春辉这样多年“游走”在城市的打工者,面对日益增大的生存压力,相当一部分人选择了离开。

    “作为较为弱势的外来务工人员,他们还不得不面临大城市高昂的医疗、教育费用等成本支出,这更加大了他们的生活压力。”市就业中心有关人士说,缺口大的十工种,今年月工资同比虽然增加了163.43元,但相对于城市上涨的生活成本,仍是杯水车薪。

    近期,记者在各人力资源市场和劳务市场采访时还发现了一个现象:8成以上务工人员到青岛不过一周时间,以往连续几个周靠在青岛找工作的人越来越少了。“找不到工作立马走,留在这里吃住太贵,时间长了吃不消。”一位求职农民工淡淡地说。

    “近年来,金融危机期间除外,市场求职配置总量持续低于岗位需求总量,缺口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市人社局有关人士告诉记者,今年上半年,我市市场求职配置24.87万人次,同比下降19.93%;供给缺口38505个,用人缺口同比增加1.66万个。

    “预计全年青岛市就业岗位将达到50万个,三季度会出现一个新的用工高峰,预计岗位需求可达到15万个,用工缺口有可能加大。 ”市就业中心有关人士分析说。

    记者在调查采访中发现,岛城“用工荒”的根源似乎并非通常认为的“工资低”这么简单。从更深处说,消费高、生活环境较差等造成的“城市压力”,已是打工者对岛城望而却步的重要原因。

    “40岁必收山”的隐忧

    在当下,在外来务工者中间流传着这样一句口头禅:“20定出山,40必收山。”讲的是农民年轻时必定外出打工,人到中年后必然回家。

    近日,记者在延吉路人力资源市场看到,从当日中午一直到下午5点,年轻力壮的农民工最受用工者青睐,而年纪稍大些的明显不受欢迎,迟迟找不到雇主。今年42岁、老家平度的赵义海,等了4天也没找到合适的工作。他对记者说:“外出打工就得趁年轻,稍微上了年纪,到哪儿都没人稀罕! ”。

    市就业中心一份统计报告也印证了这一现实。目前,全市求职者中35岁以下的占到了总量72.26%。而45岁以上求职人数只占总量的12.55%。

    记者在调查后发现,农民工在40岁以后干不下去,主要原因是体力透支,同时没有其他资本可供出卖。导致农民工仅靠出卖体力的原因是他们普遍文化素质不高、技术技能缺乏。而造成这种现状的根源,则是部分中小企业对农民工“用”而不“养”,从不提供培训和提高的机会,导致其技能原始老化,无法与年轻人竞争。

    有关专家指出,农民工“40岁现象”的出现,其实是一些企业处于控制成本的需要,最大限度地压低用于农民工的各种支出,致使其无法获得培训机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事低水平重复劳动。在被透支了体力之后,由于文化水平不高,技能不够,到40岁左右时遭受企业“嫌弃”,无奈之中只好告别城市。

    “40岁左右农民工还是具有一定的技术技能,他们过早地离开城市,实际上是我们这个城市的损失。 ”青岛市委党校一专家慨言。

    新生代农民工的“挑剔”

    近日,面对多家服装企业抛出的橄榄枝,“90后”农民工张皓依然犹豫不决:“关键是工作时间有点多,工资也太低! ”

    如今,第一代农民工差不多已过“知天命”年龄,随着第一代农民工变老、退出城市,新生代农民工悄然间已成为就业市场的主力。但和父辈们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已不再任劳任怨、忍气吞声,他们的维权意识越来越强,找工作的眼光也越来越挑剔,对报酬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很多企业提供的劳动条件和待遇,并不能达到他们的预期。而且,和老一代农民工进城务工大多是生计型就业不同,“新生代”更多的是发展型就业。

    “除了户籍与第一代农民工相同外,新生代农民工其他特点都与第一代有所不同,他们的要求普遍偏高。”即墨市一家知名服装企业HR主管分析说,他们普遍寻求职业发展,遇到‘困难’后往往会选择离职,在不同企业间跳来跳去。“在一家生产型企业想‘出头’,没有三五年不行。 ”这位主管无奈地说道。

    新生代农民工的过快流动,也是造成用工大量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市就业中心有关统计显示,操作工、缝纫工、餐厅服务员、营业员等人力资源市场长期缺工工种,同时也是人员流动最大的工种。

    记者了解到,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入工厂,根本没有当农民的经历。与他们父辈相比,新一代农民工少了与农村的血脉联系以及对农村作为自己归宿的认同,而多了对融入城市的渴求。但要融入城市,他们很难逾越横亘在面前的制度、文化之墙。

    拿什么留住农民工兄弟?

    市人口和计生部门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市将先于全国进入老龄化社会阶段,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速已经开始逐年放缓,20年后我市人口将出现“零增长”。这就预示着,人口红利的优势将不复存在。从这个角度上讲,城市留住“打工者”将显得更加重要。

    从“打工难”到“留下难”,一个城市该用什么留住打工者?而上调最低工资标准,已成为不少城市应对用工荒的首选对策。但是,靠临时性涨工资是不够的。一位专家指出,解决农民工“出走”问题,除了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之外,还需要政府以长远眼光建立一整套长期稳定的工资增长激励机制,同时,不断提高农民工的培训质量和广度,让他们有城市的归属感和事业的上升空间。

    面对目前城市高昂的房价,外来务工人员进城最难解决的就是住房,因此将其纳入公租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农民工公寓等完善的住房保障体系之中,也是城市留住外来务工人员一个亟须破解的问题。

    “积极推进城市化、工业化,但最终让进城的农民老了还回归农村,那我们的城市化过程不会成功。 ”有关专家表示,留住农民工最关键的是给他们一个真正成为市民的机会。

    记者获悉,目前重庆市“破冰”户籍制度改革,让连续工作多年的农民工“进城”,无差别地享受城镇就业、社保、住房、教育、医疗等诸多待遇。重庆市的做法,值得包括青岛在内的许多国内城市借鉴。(贾峰)


相关阅读
手机看新闻 | 查看所有评论 网友评论
1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用户注册

上一篇:青岛各界哀悼舟曲遇难同胞 与舟曲人民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