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网上媒体 新闻中心> 专题> 时政类 > 正文

总量全国第一 广东试解“纽扣现象”

1
青岛新闻网 2010-08-12 11:19:44 人民日报 现有新闻评论    新闻报料

在日前举行的第三届广州国际摄影双年展上,观众在由729幅摄影作品组成的巨大画屏前驻足(吴吕明 摄 人民图片)

    编者的话

    文化产业正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有专家认为,经过近10年的快速发展,以2009年为起点,中国文化产业将进入一个黄金发展期。

    在这样的背景下,全国许多地方都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战略抉择,并以此为抓手,在繁荣文化、满足人民文化需求的同时,

培育新增长点,推动当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新时期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力量。

    从今天起,本报推出“文化产业区域扫描”系列报道,对一些省区市在发展文化产业中的新做法、新经验、新突破进行系统梳理,以期为快速突进的中国文化产业“立此存照”、提供借鉴。

    从喜欢听交响乐的“小资”,到广场上跳舞的大妈;从相约去看电影的东莞打工妹,到粤东、粤西靠绝活吃饭的民间艺人……“经济不景气时,人们往往表现出更强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市场消费的增长,使得文化产业通常具有反经济周期的特点。”这一研究结论,生动反映在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下的广东。

    作为改革开放的桥头堡,广东的文化产业如今已成长为一棵枝繁叶茂的“摇钱树”。仅就电影业来说,今年1—5月,省内60家影院实现票房收入13.3亿元,同比上升19.6%。刚刚闭幕的第五届深圳文博会总成交额达880亿元,比上届增长25.4%。2008年,广东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2270亿元,占GDP比重达到6.4%。文化产业的总量位居全国第一。

    骄人的成绩下,也有显而易见的“短板”——广东文化企业普遍存在“小、弱、散、乱”状况,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低;为国外做代工、做贴牌、“为他人做嫁衣”的“纽扣现象”广泛存在,产品附加值和企业收益率都较低。

    为了破解“纽扣现象”,实现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广东正着手推进文化产业资源整合,做大做强一批大型文化集团,并再次点燃文化体制改革的“引擎”。

    先行者遭遇“成长的烦恼”

    “小、弱、散、乱”,增速放缓

    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广东就陆续对文化单位进行减政放权、自收自支、面向市场等改革,文化产业的市场化、产业化程度相对较高。与此同时,贴牌生产企业较多,由此造成“纽扣现象”比较突出。

    净资产3.3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2.6亿元、税前利润2800万元——来自广东新华发行集团的这一组数字乍看还挺“壮观”,但在安徽新华发行集团面前却显得相形见绌,后者的这三项指标,分别是前者的5.2倍、3.6倍和8倍;而河北、山东、北京等地新华发行集团的这三项指标,也均超过广东新华发行集团一倍以上。

    管中窥豹,广东文化产业集中度低的“短板”可见一斑。虽然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广东省出版集团、珠江电影集团、岭南美术出版社等省属八大文化单位2008年的总资产达125亿元,总收入93.6亿元,但除南方报业外,其他企业的综合实力在全国同行中均不处于领先地位。

    “同经济改革相一致,广东早期的文化体制改革,也是以放权、让利、搞活为核心的。比如,目前民营资本几乎渗入广东所有允许进入的文化产业领域,民企数量已占全省文化企业总数的50%。这在短期内迅速激发了文化产业活力,使总体规模迅速壮大,占全国比重超过1/4,但长此以往,也导致了文化企业‘小、弱、散、乱’。”广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赖斌分析道。

    就拿新华书店来说,当年经营权下放,各地新华书店小日子一度过得不错,但这种按行政划分配置资源的方式,却成了如今广东图书发行业发展的巨大瓶颈。全省37%的县级新华书店亏损,不少山区新华书店人员老化,信息不畅,收入微薄,效益低下,难以满足当地市场需求。“安徽新华发行集团渗透到市、县,全省统一,连锁经营;相比之下,广东省级新华集团只是个‘光杆司令’,虽然总数相加还是全国第一,但分散经营极大地削弱了总体竞争力。”广东省文化体制改革办公室副主任姚军毅说。

    在“全国总量第一”的光环下,一算细账,广东文化工作者危机感陡增:2003—2008年,广东文化产业年均增长率低于17%—18%的全国平均水平,更低于浙江、江苏等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增长不快,低于北京市;文化服务业比重一直徘徊在36.5%左右,大大低于上海、浙江的70%以上,并呈逐年递减趋势……

    更让人担心的是,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相似,广东文化产业也主要集中在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三角地区,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的文化市场发展水平低。全省超过七成的文化企业集中在珠三角,文化及相关产业各门类均在向这一区域高度集中,极大地影响了广东文化产业的发展后劲和综合实力。

    再燃体制改革“引擎”

    不仅有路线图,而且有时间表

    为了破解“小、弱、散、乱”的问题,不再只为别人做“纽扣”,尽快实现文化产业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如今,广东正着手推进产业资源的跨地域、跨行业的并购整合,着力培育一批骨干文化企业。对此,他们不仅有路线图,而且有时间表。

    “这其中,就包括推动广东新华发行集团对全省发行渠道进行整合,打造广东省新华联合发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新闻出版局局长朱仲南表示,“但这种整合,决不是走回头路,回到计划经济下一统就死的状态,而是以资产为纽带,形成统一连锁经营,高效物流配送的实体。”

    对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得到进一步提高。“在广东现有的50家图书及音像电子出版单位中,已有38家完成转制工作,余下的12家也将加快步伐,确保年底前完成转制工作。”赖斌的话中,透出广东再燃文化体制改革“引擎”的决心,“当前的改革,实际上就是进一步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下按区域、按级别配置资源的格局。”

    一些有实力的文化企业正谋求上市融资。作为国内最大的动漫玩具企业,广东奥飞动漫文化公司的原创动画片和动漫衍生产品销售近年来一直在稳步增长,今年头4个月实现产值2.7亿元。目前,其首发申请已获通过,将成为国内第一家以动漫玩具为主业的上市公司。

    目前,广东正组建省经营性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理顺省直国有经营性文化资产管理体系,加强监督和宏观调控,确保国有文化资产保值增值。同时,设立“广东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从今年起省财政每年投入2亿元,用于扶持重点和先导性文化产业项目。

    开发文化市场“源泉”

    以公共文化牵引产业上升

    记者了解到,广东文化产业之所以发展速度放缓,关键在于文化底蕴相对薄弱,加之公共文化服务长期投入不足,导致群众的文化消费愿望不及北京、上海、江浙等地。

    采访中,不少专家都表示,从根本上来说,群众的文化消费取向和水平,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它决定了文化市场的大小。因此,重视公共文化服务,就是重视文化市场的培育。要实现《广东省文化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所提出的“到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3000亿元,占GDP8%”的目标,只有不断加大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力度,充分激发出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才能使文化产业拥有源源不竭的市场源泉。

    而广东的决策者们也已认识到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两者之间不可割裂的关系。眼下,广东正不断加大投入,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基层文化设施全覆盖工程。力争到2010年,全省人均占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人均公共图书馆藏书册数、人均参与文化活动的次数等指标均位居全国前列;农村乡镇综合文化设施覆盖率达到100%,实现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建成100个流动图书馆分馆;全力打造城市“十分钟文化圈”、农村“十里文化圈”……

    据了解,今年广州在专项经费压缩10%的情况下,对文化的投入接近5亿元,比上年增长15.9%。以公共文化服务培育产业市场、牵引产业上升的前景,值得期待。

手机看新闻 | 查看所有评论 网友评论
1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用户注册
相关链接

上一篇:大资本运营 陕西试造“文化航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