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半岛网闻 > 正文

民办学校招生多靠忽悠 教师揭秘四大招生伎俩

来源:齐鲁晚报-- 2010-08-02 15:33:39 字号:TT

    “我们民办学校的老师有这样一种尴尬,上课期间有工资,假期却没有工资,只有招到三名学生才有基本工资。” 目前在德州工作的李刚(化名)曾在青岛两所民办学校做了三年教师,他向本报记者讲述了民办学校暑期招生中存在的种种“猫腻”。

    现在正是各民办学校招生的高峰期,个别民办学校往往在招生中采取各种伎俩。考生在选择学校时,一定要进行分析辨别,谨慎择校。

    伎俩一:自我标榜“美名”多

    7月28日,记者从德州新湖宾馆拿出多家民办学校的招生材料,每一家的宣传材料中都列满了“荣誉”,其中多的达三十多个,少的也有七八个。

    “现在招生太激烈了,夸大宣传在行业内已经不是什么秘密。虽然学校不愿花钱去买所谓的‘荣誉’,但很多家长很看重这块,很多学校也只好去买荣誉了。”李刚告诉记者,自己曾供职的青岛某民办学校就有不少标榜“优秀办学单位”的荣誉,其中不少都是从国内一些民间教育机构买来的。

    7月28日,记者以民办学校负责人的身份,与一名假证贩子取得联系。当被问及能否给学校办一些“荣誉证书”时,对方满口保证,并称只要给他打3万元钱,一周内就能办出“荣誉证书”。李刚说,个别学校招生材料上的“荣誉”也不乏出自假证贩子之手,一些授权发证机构甚至根本不存在。

    李刚说,他经历的最离奇的夸大宣传是,“从学校到海边非常近,坐车只要3.5元。”但事实是,从学校到海边的票价确实是3.5元,但要坐的却是1.5个小时的火车。

    伎俩二:学校名称变花样

    7月28日,记者在新湖宾馆调查时,不少招生老师就在各自学校的名字上做文章,招生材料和老师的介绍很不严谨。

    “其实,民办学校招生时,一般都会省去‘职业’、‘技术’等字眼,甚至将民办性质说成国办性质来拉拢考生。”李刚说,学校这么做也是为迎合学生家长的心理,让其觉得自己的学校更正规。

    记者了解到,每年各省教育厅都会下文,要求招生学校在招生时使用审批机关批准的名称,在印制宣传资料、招生广告、简章,制作牌匾、校徽,刊发媒体广告时必须使用全称,不得简化或私自篡改,否则将被视为擅自改变学校名称,受到教育部门处理。但现实中,篡改校名进行宣传的情况屡见不鲜。

    伎俩三:招生缴费名目多

    一些民办学校的老师为了招徕学生,会设立各种名目向学生收取费用。

    一种方法是以名额有限为借口收取手续费。7月28日,记者以学生身份前往新湖宾馆咨询时,一名青岛某民办学校的招生老师即热情地介绍说,“我们学校在德城区总共招40人,如果晚了就可能不被我校录取。不过你可以填一张预录保送单,缴50元手续费,我们会优先录取你。”

    “其实计划外招生根本不存在提前录取、保送录取这些说法,这都是招生老师自己编出来忽悠学生的。”李刚说,每名招生老师都有招生任务,招到的学生越多,他们拿到的奖金就越多。

    另一种常用的收费名目是向学生承诺好处,李刚说,他曾供职的某民办学校即存在这种情况。

    “有老师会向学生承诺,只要交150元钱,就会获得优先做班干部的机会。如果表现好的话,还可以优先获得国家助学金。”但李刚向记者透露,这些都只是诱饵,“招生老师没有权力安排学生做干部,也没有权力分配助学金。”

    伎俩四:“就业协议”作诱饵

    由于现在就业形势严峻,很多民办学校在就业上做文章。

    “学生入学时跟学生签就业协议,承诺毕业后由学校统一分配,并且保证工资不低于1500元/月。”李刚说,他曾供职的那所学校就曾进行过这样的招生宣传。

    “其中大多数条款是约束学生的。”李刚说,所谓的“就业协议”要求学生必须接受学校的管理,在校期间服从学校的一切安排,接受校方的就业管理办法等。若违反了其中的规定,校方有权单独解除合同。“‘就业协议’就跟霸王条款一样,等学生毕业时大多成了废纸一张。”(王宗吉 陈朋)

更多
-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提取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