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瑶在济南一家医院当护士,为了方便上班,今年5月,她在解放桥附近租了一套两居室,并从网上找了一个外地女孩小林合租。 两个多月过去了,除了签租赁合同时曾见过一面外,张瑶几乎没见小林出过房门。“我上班时她没起床,我下班了她还在房间,晚上从不开灯。有时我做了饭,叫她一起来吃,她只隔着房门回答一个‘不’字,就不吱声了。”张瑶告诉记者,既不外出工作,也没有任何娱乐活动和朋友,小林过的就像是“隐居”的 都市“隐居”一族并不少见。他们大多二三十岁,远离家乡和过去的社会关系,没有稳定的工作,长期蛰居在租屋中,很少与人交往。记者调查发现,随着生存压力日益加大,山东的都市“隐居族”逐渐增多。他们大多集中在济南、青岛等流动人口较多的城市。 通过张瑶,记者向小林表达了想要采访她的愿望,几次沟通之后,7月 28 日,小林同意在网上聊几句。“你在济南有朋友吗?”“没有。”“为什么来济南?”“大学在这里上的。”“ 找过工作吗?”“ 没找到。 ” “ 待业几年了?” “ 一年多。”“平时最爱吃什么?”“没有。”“爱上网吗?”“天天上。”几次问答下来,张瑶忍不住告诉记者,最近几天她才发现,小林一天只吃一顿饭,就是早上到小区门口买一个一块钱的烧饼,用开水泡大,配上咸菜,能吃一天。 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宁肯独自上网、看电视,也不愿意外出工作、与人交往,长期伸手向父母要钱花或仅靠兼职、打零工赚些生活费,这是很多都市“隐居族”的生活状态。记者了解到,年轻人过上“隐居”生活,大多是由于长期待业、沉迷网络等原因造成,长此以往形成了社交恐惧,愈发缺乏与人交往的自信,沦为都市“隐居族”。在我省外来人口最集中的青岛,一些“隐居族”甚至连吃的、喝的、用的等日常生活用品都是靠网购。 “年轻人不上进,多让父母伤心!”52岁的济南市民王书强气愤地说。“待业不可怕,可以一边待业一边充电,无所事事不是长久之计。”在广告公司工作的靳宁宁这样认为。 青岛精神卫生中心心理咨询师董继承认为,待业青年很多,只有那些在成长过程中缺乏与父母、朋友沟通的人或受过重大挫折的人才可能沦为“隐居族”,“社会应该多关注这部分人,否则都市‘隐居族’可能会越来越多。国外有些 NGO 专门从事这方面的心理辅导工作,我们可以借鉴他们的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