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文娱专讯 今天至19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山东快书新作品座谈会”将在劈柴院江宁会馆召开,孙镇业、高景佐、李鸿民、刘立武、高洪胜等国内知名的山东快书名家齐聚岛城,为山东快书的发展和未来出谋划策。 孙镇业:青岛研讨会是起点 山东快书名家孙镇业是快书大师高元钧先生的高徒,现在是国务院认定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快书传承人,同时担任中华山东快书研究 孙镇业认为,山东快书 “不景气”的原因有很多,主观上说,“我们的创作、演员培养、表演水平等各方面都没有跟上时代的需要,或者说跟上了但跟得不紧,不够努力。”他说,当然也有很多客观原因,“过去只有剧场,现在电视、网络这么发达,想看什么没有呢?没有人再愿意去剧场看表演。还有,虽然国家很重视传承和发展民族艺术,但地方各级政府的保护意识和行动似乎也没有跟国家保持一致。” 孙镇业坦言,他看过一篇报道,对现在全国掀起热潮的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警告,“报道的观点是地方‘只申报不保护’,为什么?因为申报成功有国家资金扶持,但这个资金的使用却并不一定能落到实处。我不得不说,这是一个现实。” 一味等待、依靠政策扶持不是山东快书的出路,“尽管钱是一切的根本,但我们自己还是能做一些事情。”在成功举办山东快书电视英雄会和六家省会城市电视台联手举办的山东快书大赛后,孙镇业和山东快书名家们已经着手开始了自己的“大动作”,“青岛研讨会上我们将动员大家进行作品创作,争取十月份有所斩获,大家再凑在一起对好的作品修改完善,然后找好的演员上台表演,坚持搞下去,我们的目标就是跟央视合作搞全国山东快书电视大赛,把山东快书推向全国。” 高景佐:看到好苗子就高兴 作为快书大师高元钧的得意弟子,高景佐也是深受曲艺迷喜爱的表演艺术家。今年77岁的他不仅自己身体力行来青岛参加研讨会、上台表演,还帮助此次活动的组织者、徒弟张起铭联系邀请老一辈曲艺名家,“我的想法很简单,我们现在还能上台,能表演,那就抓紧时间带带年轻人,让他们也能上台亮亮相。” 高景佐对于山东快书“不景气”的现状也有点无可奈何,“创作是个大问题。因为整个环境不好,很多原来从事山东快书创作、表演的人都改行了。另外,曲艺界有一个通病,就是一个好作品出来以后,大家一哄而上都说,全国都用,都可以用来赚钱,但原作者却什么也得不到。这就导致创作的极度缺乏。” 不过,高景佐对山东快书还是抱有信心,“大家都知道曲艺不景气,但每年有那么多孩子学曲艺,我觉得这就是一个好事。”高景佐说,光他知道青岛就有三个名家在带徒弟,教学生,“去年在青岛演出,我看到有几个年轻人,很不错,有潜质,我是打心眼儿里高兴。这说明山东快书并不是后继无人,这是最关键的。” 李鸿民:曲艺复兴有机遇 山东快书表演艺术家、原陕西省曲艺团团长李鸿民对山东快书的未来充满信心。“我一直坚信,民族的东西才是老百姓最需要的。”李鸿民认为,这几年曲艺的逐渐兴起,与老百姓接触了太多流行的东西之后开始反思有关,“虽然有很多家长让孩子们学曲艺的初衷是为考学、当兵有帮助,但结果也是有很多孩子在学习曲艺。再加上新闻媒体视角的变化,这些都为山东快书等曲艺的复兴提供了机遇。” 李鸿民说,山东快书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作品与时代脱节,“《武松打虎》、《鲁达除霸》等是经典,不是不可以说,但你不能几十年如一日都说,如果你的作品不贴近观众怎么能保持发展呢?”他说,他始终认为山东快书在一人分饰多角的基础上要 “求变”,不管是形式还是内容,甚至应该借鉴国内外艺术门类的表演形式、特点为我所用。(记者 许城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