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体育讯 “篮球掌门人”李元伟 还原中国篮球崛起真相,首度公开个人心路! 第一本中国篮球传记,还原中国篮球崛起真相。 2003-2008的五年期间中国篮坛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退休后的李元伟梳理和回忆了他的篮坛岁月,从领导层、教练层、球员、媒体到赞助商、NBA中国,多视角展现中国篮球的崛起之路…… 李元伟任职初期,摆在他面前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联赛的改革,而这种改革是迫在眉睫,如果不求变,中国篮球将走进死胡同,而任何改革都不会一帆风顺,李元伟的这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革在当时也遇到了巨大的阻力……(编者注) 改革从“革自己的命”开始 改革不是平坦之路,它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其原因之一就是人们必须放弃固有的思想观念、熟悉的工作方法、既得的部门利益,进入一个令人欣喜但又陌生的状态。 如果说,《北极星计划》设计了一个职业篮球联赛发展的愿景和近、中期实施方案的话,那么操作实施过程必须从转变观念开始。改革的实践告诉我们,任何一次重大的变革都是以转变观念为前提的,一项改革如果得不到大多数人的认同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尤其我们将推行的改革着眼点在整体改造上,更要做好前期的思想发动、观念转变和舆论准备工作,这将是决定改革能否顺利起步的关键。为此我们动了不少脑筋,花费很多精力,事实证明这么做是完全必要的。 2003年10月起,我力主用中国篮协的名义,召开了一系列重要会议,进行思想发动、力量组织和舆论准备。这项工作由调研组负责组织,针对联赛相关参与者的各个层面展开工作。 在我的记忆中,有若干次会议对于改革的启动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应该在篮球改革史上留有重要的一笔。 最早的会议是在2003年10月13日、2004年1月5日分别召开的两次“篮球职业化运作俱乐部经理研讨班”,邀请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以及体育产业、体育营销、体育媒体方面的专家,系统介绍市场经济、体育产业、市场运作及美国NBA的经验。北京大学的李其、江明华、俞达教授,分别就《市场经济与产权关系》、《市场定位与策划》、《市场机制下的职业经理人》三个专题做了演讲。他们从市场经济的产生、引入及发展,结合国内外体育和非体育企业成功失败的经验教训,详细阐述了市场经济的概念和规律,以及中国篮球走市场化道路应遵循的基本规则。参加这两次会议的有12家俱乐部总经理、部分甲B俱乐部总经理和企业老总,以及篮管中心中层以上干部。专家的讲课使与会的同志们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并取得了共识。这对于下一步工作的展开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两个研讨班后来被记者称为“起到了启蒙和思想奠基的作用”。 说到北大教授的介入还有一个小插曲。在第一次与他们接触的时候,光华学院教务长李其教授敏锐地觉察到其中的玄机,惊奇地问:“你们这不是要革自己的命吗?”是的,要按照市场规律和篮球规律规划职业联赛的未来,必然要改变许多固有的模式,甚至在管理体制上作出重大改变。其难度和引发的震动可想而知,但我们对此已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东莞会议吹响了改革的号角 2004年4月5日上午,位于广东省东莞市中心的宏远酒店二层会议室内坐满了人。来自24个男、女篮俱乐部的总经理、主教练,各赛区负责人和裁判员代表,赞助商及新闻媒体近200人,把一个中等会议室挤得满满当当。这些与会者基本代表了男、女篮联赛的所有方面。这是例行的“2003~2004赛季中国篮球联赛总结会”的最后半天。前一天对赛事的总结和经验交流都已经搞完了,最后一个议程是我的讲话。这是我精心挑选的一个机会,关于联赛的调研工作已经持续了半年,《北极星计划》也已草拟出初稿,是对外宣布的时候了,这次会议提供了一个宣传交流的平台。我打算通过这次会议就未来中国篮球的改革发展做一个比较完整的介绍,使其成为改革的动员大会,也为即将实施的第二次改革定个基调。 为了准备这个讲话,我度过了几个不眠之夜,共写出28页近15 000字的讲稿,直到讲话的前一天我还和同事们斟酌修改其中的用词和提法。这个讲话的题目起得比较大,叫做《关于中国篮球界的思想解放问题》。为什么要用这样一个标题?是因为在近一年的工作中,我深切地体会到,篮球界有太多问题的根源是出在思想观念上面。 这次讲话共用了一个半小时,着重讲了三个要点。 第一,针对以往篮管中心工作的不足和欠缺,我开宗明义提出了“大开放、大目标、大整合、大协作”的发展理念;目的在于打开封闭的大门,吸收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借助社会力量和资源发展篮球事业。我曾把变革前的篮球形容成停泊在平静港湾中的一艘船,要使它尽快动起来,必须在内力和外力的相互作用下克服阻力,同时强调了未来的新联赛一定要秉承“国际化、专业化、规范化”的工作方针,构建真正意义上的职业联赛。我认为,非此不能加快中国篮球事业的发展。 第二,通过对聘请外教、如何认识NBA等事例的剖析,指出当前存在的思想观念问题,然后直接点出了问题的要害:“敢不敢承认自己落后?能不能放下架子,虚心学习?我们存在许多制约、阻碍我们发展的东西。本来我们可以走得更快一些,走得更好一些,但由于我们的思想不够解放、观念陈旧,因此延误了篮球运动的进步,改革的阻力来自我们自身。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敢不敢冲破因循守旧、故步自封、抱残守缺、不思进取、无所作为,以及狭隘、封闭、保守、疑虑等旧思维、旧习惯的束缚,闯出一条新路来。中国篮球已经到了不进一步解放思想就难以前行、难有作为的境地。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这些话讲得很坦率,也很尖锐,会触动不少人,也会得罪一些人,但为了改革的推进,我必须冒这个风险。 第三,公开了《北极星计划》的内容,目标是用10年时间将CBA办成世界级的职业篮球联赛,并比较翔实地介绍了构建新联赛的基本构想,以及准入标准、经营开发模式、过渡赛季与新联赛开创季的结合等重要问题;明确了改革步骤和策略,即“总体策划一步到位,操作实施分步进行,准入标准调控规模,商务开发招商先行”。 这是我第一次在公开的范围内介绍《北极星计划》,引起媒体极大的关注,从此《北极星计划》不胫而走,传遍全国。 这次讲话得到了全体与会者和媒体的热烈响应。讲话的第二天全国各大报纸就以不小的版面刊登了报道和评论。新华社报道的标题是《中国篮球酝酿革命》。有记者称“李元伟东莞施政演说,令人振奋、气势恢弘”;还有记者说:“讲话超前、思想解放,大家都没有想到,使我回忆起大学校园时充满理想的时代,很受鼓舞。我们一定支持您。”一位不知名人士给我发了一条短信说:“李主任的报告讲得太好了,让大家第一次真正看到了中国篮球的希望,但我们担心俱乐部的那些官员能否听得进去。而且您有点势单力薄,这是艰巨而宏大的事业。”总之,这篇讲话被媒体称为革命性宣言,也被看作是中国篮球职业化改革的真正开始。 2005年1月5日,中国篮协在北京小汤山召开“CBA职业俱乐部峰会”。这是专门针对俱乐部的投资人召开的会议。这次会议的主题是研究进一步推进篮球职业化、产业化发展,会议主题确定为:确立投资目标、明确发展战略、探索经营模式。《人民日报》记者薛原在报道这次会议时,这样写道:“对于李元伟来说,他苦心主持筹划职业联赛《北极星计划》和‘准入标准’,就是为了将投资人的目光聚拢到一起,完成CBA‘从赞助到投资,从事业到产业’的过渡。要使CBA成为‘可持续发展,有盈利的职业联赛’,确立投资目标是第一步。在峰会上,这一步得到了众多俱乐部的支持。李元伟说:‘大家在共同打造篮球产业,构建一个合作多赢的投资平台,在创造联赛品牌价值及总体收益方面,达成了共识。’” “上午由各路专家讲课,主要是务虚。包括‘把比赛包装好卖给球迷,把球迷包装好卖给赞助商’这样的理念。下午则是大家关注已久的下赛季商务推广模式和准入标准,内容实实在在。两部分的安排其实也颇用心:先拓展思路,开阔眼界;再集思广益,博采众长。高举改革大旗的李元伟在具体的操作步骤上其实非常谨慎,他说:“准入标准,实际上是个政策导向。中国篮协对于今后推出涉及到各俱乐部切身利益的具体举措将会慎之又慎,在尊重投资人意见的基础上,稳步深化改革进程。” 这次会议在投资人层面取得了积极的反响,新疆俱乐部董事长侯伟在评价这次会议时认为:这是一次实质性的会议,感觉篮球运动的春天到来了。 通过这次会议,我们在业内充分地统一了思想,在篮管中心内部、俱乐部和新闻媒体层面赞成改革的力量迅速壮大并组织起来;同时,在《北极星计划》和我们的一系列讲话中集中披露的许多新理念,形成了鲜明的话题和争论,给媒体提供了足够的素材,吸引他们的目光,成功地把媒体的注意力聚焦在篮球的改革上面,形成了一种声势。那个时期,对篮球的报道迅速增加,令人振奋。 这期间,我们夜以继日地准备,开了无数次会议,如果没有这些会议的铺垫,形成思想认识的高度统一,联赛改革的开局不可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第二章 招商体制:破茧才能成蝶 第二章 招商体制:破茧才能成蝶 捧着金饭碗讨饭吃 进入市场的半职业联赛,财务状况无疑具有决定性意义。然而,当时的CBA联赛是一个什么状态呢? CBA联赛已经走过了八年。在它创建之初,由美国国际管理集团负责赞助和推广,当时有烟草冠名,同时有许多国际品牌成为联赛的赞助商,如耐克、佳得乐、福特汽车等,联赛资金似无后顾之忧。然而,两年前,国际管理集团突然退出联赛,篮协的全资子公司——中篮体育开发中心接手负责联赛的推广。好在过去的两个赛季有摩托罗拉做冠名赞助商,经费仍有基本保障,不愁温饱,但是一些国际品牌却因种种原因陆续退出了联赛。 在我到任之际,摩托罗拉也已退出了。2003~2004赛季的联赛赞助商几乎为空白。男子篮球甲A联赛的商业价值跌到了最低点。商业价值的下跌,迫使我从办赛理念和管理体制上寻找深层次的原因。 从1995年开始进行竞赛体制改革之后,中国男子篮球甲A联赛一度具有很强的活力和良好的社会影响力。联赛曾吸引台湾地区新浪狮队和香港地区飞龙队的加入。随着甲A联赛规模的不断扩大、结构的日益复杂和影响力的日渐提升,联赛也遇到了一系列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台湾球队和香港球队过了不久又都黯然退出。 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联赛的产权结构不清,投资主体地位不明确,缺乏对投资方市场收益的激励机制;联赛有关各方没有形成利益共同体,联赛缺乏品牌管理与运作的战略;商务运作方式陈旧,缺少专业化的运作机构和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俱乐部盈利困难,赞助商缺乏忠诚度并不断流失;球队和球员忽视对社区和球迷的服务,青少年球迷有流失的倾向等。这些问题归结为一点,就是不按市场经济的方式运作,联赛中发生的各种问题和摩擦不过是以上问题的具体表现。目前CBA联赛的办赛理念和管理体制不能给参与联赛的各方带来必要的投资回报,因而也就失去了持续、健康、有序发展所必需的动力和活力。 2003~2004赛季的CBA联赛开始前发生的一件事,让我下定决心,必须加快步伐,改变联赛面貌。 这个赛季,原本一家台资企业要出资2000万元冠名联赛,各项条件均已谈妥,双方商定在2003年11月13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可是就在新闻发布会的前一天,赞助商那边不晓得听什么人说了一些甲A联赛的坏话,他们就退缩了。我们一直等到下午5点,那边也没给个明确答复,而时间已经不能再拖了。 好在后来中国联通决定冠名联赛,新赛季的联赛称为“联通新时空”。这个举动几乎可以说是拯救篮球联赛于水火,让我看到了国有企业的社会良知。 不久,一个篮球俱乐部的总经理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曾把联赛在商务问题上的窘境形容为:端着金饭碗讨饭。在感谢中国联通对篮球的支持之余,我也痛下决心:不能再捧着金饭碗过穷日子了。(摘自《李元伟-篮球风云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