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呀?好多青蛙!”昨晨,家住长春经开五区80栋的崔大爷一推开楼道门,就发现成群结队的小青蛙聚在楼前水泥台上,跳跃着蹦进小区花池的草丛里,场面壮观…… 大雨过后数万青蛙造访 1日夜,一场大雨让天气变得闷热。一夜没睡好的崔大爷,2日凌晨4时起床,刚推开门,就被眼前的景象惊呆,只见数以万计的小青蛙聚在院子里。 这些青蛙体长大致相同,两厘米左右,颜色有绿有黑。它们 崔大爷说,8时许,院子里都是青蛙,目测有数万只,有的还跳到居民屋里。 崔大爷的说法,得到现场其他多位居民证实。 这些青蛙不怕人 “你们来晚了,现在少多了。”崔大爷说。 10时,记者来到经开五区,此时阳光很足,青蛙大军已路过。蔚为壮观的场面,只能从小区居民的口述中得知。 不过,在该小区79栋与80栋间的过道上,还有一些小青蛙跳来跳去。 “那边多!那边多!”附近居民指引记者来到80栋楼前,楼前有一个100平方米左右的水泥台,上面不时有三五成群的小青蛙蹦来跳去。而靠墙的草丛里则是成群结队的青蛙。 这些青蛙虽小,弹跳力很强,能跳起20厘米左右。它们不怕人,一位居民抓了20多只,放在鱼缸里,一个不到两岁的小宝宝用手抓着玩。 小区来往居民,走路时跷着脚,生怕踩到青蛙。 青蛙从附近水塘蹦出来 该小区附近有个水塘。崔大爷开垦的小菜园在河边,紧挨着楼前一块百余平方米的水泥台。小区内有多块花池,里面长满野草。居民说这里是弃管小区,常年无人打理。 青蛙进小区的路径是:从附近水塘中蹦出,穿过崔大爷的菜园,蹦到水泥台上,再蹦到花池的草丛中。它们匍匐在草丛里,享受阴凉,一有动静就跳上跳下。 “妈妈,我怕!”一位五六岁的小女孩看到青蛙,吓得直叫。 崔大爷说,他是2003年搬来住的,当时小区刚建成不久,六七年来,这里从没出现青蛙聚集现象。 79栋的居民李女士称,以前下雨,没发现有青蛙聚集出现。 居民中出现各种猜测 这么多青蛙从哪儿来?为什么而来?居民中出现种种猜测。 “是不是要地震啊?”李女士担心地说,听说在唐山地震时,就有成群青蛙出现。 居民林女士说,不知1日下的雨是不是人工降雨,因为她听人说,青蛙最怕人工降雨,那种雨落到青蛙身上,青蛙就会腐烂。就此,记者咨询相关部门,其回应说,1日确为人工降雨,但人工降雨对青蛙是否有影响,并不清楚。 “可能是青蛙上岸找吃的?”长春市民张大娘说。 专家:幼蛙上岸有原因 长春九台市生态养殖林蛙科技协会会长郝大鹏告诉记者,蛙的种类虽然很多,但是都要经历幼体和成体两个阶段。 一般青蛙是在4到5月产卵,渐渐发育成幼体,也就是蝌蚪。7至9月,蝌蚪成幼蛙,有了捕食能力,要从水里迁到陆地,寻找食物。从经开五区发现的蛙类体长看,应是刚蜕变成型的幼蛙。 郝大鹏说,蛙类的皮肤要帮助肺呼吸,皮肤容易干燥而影响呼吸。所以,蛙类除了分泌一些粘液来保持皮肤湿润以外,还很喜欢下雨,一下雨,它们就变得比较活跃,这也是这些小蛙雨后集体上岸的原因。 今年气候较适合蛙类生存 为什么以前没出现青蛙集体出动现象,而昨天来了那么多呢? 郝大鹏解释说,蛙类繁殖能力强。一般每只雌蛙一年能产卵几千枚。拿蛙类当中个体比较小的泽蛙来说,每只雌蛙每次产卵大约有500枚到1500枚之多,大多数泽蛙一年产卵两次以上,多的可以产5次。如果按每只泽蛙平均每年产卵3次,每次产卵1000枚计算,那么每年就可以产卵3000枚。 之所以居民看到这么多蛙,是因为今年气候炎热而多雨,适合蛙类繁殖。成蛙将卵产在伊通河中后,在卵成熟后,成片的卵沫正好在经开五区段破壳,并从蝌蚪变成小蛙。从而,小蛙遇雨集体上岸。 地震局将注意观测 据长春市地震局工作人员介绍,昨日,长春市地震局并未接到反映青蛙聚集现象的市民电话。但对记者反映的情况,市地震局将会进一步调查。根据现在长春所处的季节以及天气情况初步判断,这次的青蛙聚集现象应该是正常的生物习性使然。 历史上曾经有过震前动物异常的记载,但是究竟异常与地震之间是否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以及究竟什么样的异常才能算是震前宏观异常,尚需进一步的科学验证。单一的动物异常现象尚不足以作为判定地震的依据,还要结合其他的宏观监测手段。 当前,长春市的各种监测手段无明显异常,请广大群众安心工作生活。本报记者 杨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