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网上媒体 > 正文

青啤玩转人力魔方 巨人肩膀上的造梦者于江虹

1
青岛新闻网 2010-06-30 10:50:32  现有新闻评论    新闻报料

 
青岛市首席技师青岛啤酒厂员工于江虹
 
 
于江虹和同事一起钻研讨论业务

    青岛新闻网6月30日讯  困境中的企业各有各的不幸,但那些富有生命力的企业,却大都是相似的。 IBM前任总裁郭士纳一句“谁说大象不能跳舞”在业界投石击浪。十几年来,人们从疑惑到敬佩,看着他领导IBM这个蓝色“巨象”跳起了动人的舞蹈,更想弄明白他是怎样完成这一“不可能的任务”的。而他的

一句话可谓道破天机:“你可以接收我的工厂,烧掉我的厂房,然而只要留下这些人,我就可以重新建起IBM。”

    的确,得人才者得天下——那些企业的相似点中,这应该是重要的一点,或许是最重要的。 “就人才对于一家企业的贡献度而言,关键是要量才使用。人才是一种资本,有付出也一定需要回报。”青啤公司副总裁姜宏这样说。企业如同一个多层次的生态系统,复杂多变,人力资源管理考量的是企业的智慧。对此,姜宏继续说道:“无论是民营企业还是国企,谁解决了这个问题,谁就解决好了保持活力、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其实,青啤的前进轨迹正是这句话最合理的论据。今天记者就带你走近青啤的一位普通员工的明星成长历程。

    “巨人肩膀”上的造梦者——青啤的首席技能师于江虹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于江虹是青岛啤酒厂酿造部糖化工段工段长,最近他就中了“状元”。 “每月享受1000元政府津贴、纳入市高层次人才库,定期参加新技术新知识培训及市情国情考察、咨询和休假等活动……”2009年度青岛市有13人获得首席技师资格,这些不过是他们享受待遇的一部分,于江虹就是其中的一员。

    其实中“状元”之前,于江虹已经是一个“明星”了。他在公司组织的啤酒酿造大赛中拔得头筹,荣获冠军,同时被聘为青啤的首席技能师。

    糖化是啤酒生产的第一工序,也是啤酒内在质量的关键控制点。于江虹作为班长,不仅专业技术全面,精通糖化系统、供料、湿粉碎、糖化、糊化、煮沸、过滤等设备的工艺技术原理、设备结构;还善于学习总结,发现生产控制,设备运行中缺陷,并发挥聪明才智,用最简单实用的办法加以解决。

    2007年,糖化生产中不定期出现染菌现象,于江虹观察现场,排查管路,建议将麦汁取样阀的位置作了改造,改造后,又对取样阀周围进行清理,规范班组员工取样的操作标准,终于解决了这一困扰生产的质量问题,麦汁无菌率达到100%,为后续工序生产提供有力保证。为了监督糖化过程控制是否稳定一致,他建立糖化工序的各锅温度及时间控制点图。先后解决了湿粉碎水量多、刷洗后第一批次麦汁转胚慢、糊化锅管路堵塞等一系列影响质量的问题,稳定了糖化过程控制。

    由于物价的上涨导致啤酒成本的提高,公司要求降低啤酒粮耗,为了降低粮耗,他定期组织清理相关设备,调节麦芽大米粉碎度,洗糟水温度,降低粮耗。加强成本管理理念,粮耗从2008年153公斤/吨左右稳步下降到151公斤/吨左右。糖化粮耗大大低于以前水平,创造了糖化历史的新低,受到了厂部的奖励。

     节能降耗 每年减少蒸汽使用费103万元  

    在节能降耗方面他也做了许多工作:针对糖化大米振动筛下料斗进行改造。利用废弃的酒花纸壳做垫板,有效地减少布袋子磨损,防止大米外溅。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可以使布袋持续使用3个月,有效地降低了生产成本。针对糖化闪发蒸汽的回收利用,他提出了合理化建议。以前糖化蒸汽消耗量约为20吨/批次,闪发率大约在8%左右,闪发的蒸汽量大约在1.6吨/批次,如果用来加热热水(80度),可以减少蒸汽的消耗量。按照一年2600批次产量计算,每年可以节约蒸汽使用量4500吨左右,按照蒸汽目前价格230元计算,每年减少蒸汽使用费103万元。该项目投资费用约32万元。

    针对糖化冷凝水的回收利用,他提出了合理化建议。通过利用废弃的120m3发酵罐建立热水中心。首先将高温冷凝水降温,利用其热量,然后泵至该中心进行再利用其水源。年减少蒸汽使用量5000吨,年利用冷凝水45000吨,年减少高温冷凝水排放45000吨,年减少使用自来水45000吨,共节约蒸汽使用费用72.45万元,节约水费10万元。

    于江虹在工作中不断开拓、勇于奉献。日常学习也常抓不懈,2008年他参加青岛市第十届技能大赛暨青啤公司第二届技能大赛,时值糖化生产最繁忙阶段,白天必须高强度的工作,因此所有的自学,复习全部都要利用休息时间进行。他坚持不懈刻苦学习,经常苦读到半夜,终于破关斩将,脱颖而出,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于江虹作为优秀的技术工人,不仅自己技术突出,还毫无保留地带动周围员工在工作岗位中不断创新,在实践中学习。在青啤公司推广OJT培训起始阶段,于江虹被聘任为糖化工段OJT培训师,共培训30人次,培训总课时达到1980课时,使员工顺利达到岗位资格要求。在08年青岛市第十届技能大赛中,班组员工也取得优异成绩,共7人参加初赛,全部通过,取得高级工资格;2人参加复赛,分别取得第2名和第7名的好成绩。在2009年厂技能师评聘中,共有3人被评为厂岗位助理技能师。在他的带领下,青岛啤酒厂糖化班组逐渐成长为技术力量强大,学习氛围浓厚的优秀班组。

    青啤人才观:让员工快乐工作 合适的人干合适的事

    有人说,青岛是漂浮在两种泡沫上的城市,一种泡沫来自大海,而另一种泡沫则来自啤酒。青岛啤酒与青岛这座城市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二者不仅同名,还几乎同龄,他们一起经历了百年的风风雨雨。但青啤真正意义上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从2002年才开始进行的。短短几年来,先后经历了由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转变,向贴近业务的人力资源运营管理,再向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转变的历程。反观青啤公司董事长金志国的经历——三十多年的时间里,从一个洗瓶工成长为今天的董事长,他在青啤的职业生涯中经历了多次转型。而以此反观青啤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够体现的是: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企业的文化和机制。

    在啤酒行业产品严重同质化的今天,员工的技能直接关系到生产质量、效率、能源消耗、设备维护等,如何在严酷的竞争环境中持续提升竞争力,打造超越对手的制造员工的技能人才队伍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青啤的人才观其实很简单,就是合适的人干合适的事,并且都围绕着一个中心,那就是让员工“快乐地工作”。

    “我们真正给予员工尊重和认可,因为只有快乐的员工才能创造出消费者喜欢喝的啤酒。我们就是要通过做大‘企业’把‘人’做大,通过做大‘人’把企业做大。”青啤副总裁姜宏说,确切地说,中国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时间里,真正缺的不是人才,而是人力资源管理将人才本地化的战略和机制,特别是传统上对人力资源管理上的误区,即将业务战略放在首要位置,把人力资源战略作为一个辅助战略,导致我们难以发现人才、培养人才,而这恰恰是中国企业多年的管理沉疴。其实正如姜宏所言,由一个企业将人力资源所放的位置,可以看出这个企业能走多远。(青岛新闻网记者 张以波)

手机看新闻 | 查看所有评论 网友评论
1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用户注册
相关链接

上一篇:学校规划和校舍管理办法7月实施 覆盖所有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