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网上媒体 新闻中心> 专题> 综合类 > 正文

专访陈光:黄三角建设的希望在走向海洋

1
青岛新闻网 2010-06-18 11:18:29 齐鲁网 现有新闻评论    新闻报料

 

陈光向齐鲁网记者介绍黄三角区域发展规划 (记者 张晓博 摄)

   始终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放在首要位置

  ——
坚决不上高耗能、高耗水、高耗原材料,多占地和有污染的项目

  【齐鲁网】: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待开发的大河三角洲,黄河三角洲的建设被冠以"高效生态"的名称,这似乎有别于其它的三角洲开发以及经济区的建设要求。您如何理解这里的"高效"和"生态"?省委、省政府对此有怎样的要求?

  陈光:所谓"高效生态",从理论上讲,就是要建设具有典型生态系统特征的节约集约经济发展模式。在产业类型上,形成由清洁生产企业组成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在产业布局上,形成由若干生态工业园组成的生态产业群;在生产工艺上,做到无废或少废,实现生产过程再循环再利用,最终表现为整个循环经济体系高效运转,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省委省政府对这方面的要求是十分明确的,就是要始终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放在首要位置,始终把转方式调结构作为中心环节。当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遇到矛盾的时候,毫不犹豫地坚持生态优先,坚决不上高耗能、高耗水、高耗原材料,多占地和有污染的项目,坚持低碳,循环发展。要按照规划要求,新上一批生态保护、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的大项目,也要有大投入。

  十年开发建设 黄三角必将媲美长三角、珠三角

  ——
探索一些新的做法,走出自己的路子

  【齐鲁网】: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的开发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经验?在今后建设中我们将汲取他们哪方面的经验?您能预测一下将来黄河三角洲在中国的地位会像长三角、珠三角这么重要吗?

  陈光:珠三角和长三角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率先开放开发,创造了许多成功的经验,最突出的是:以思想解放引领开发建设,以科技进步促进开发建设,以民营经济搞活开发建设,以人才聚集支持开发建设,以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保证开发建设,等等。这些经验都值得我们在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中学习和借鉴。同时,我们也要与时俱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转方式、调结构,发展高效生态经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探索一些新的做法,走出自己的路子。

  黄三角与长三角、珠三角相比较,资源优势更突出,区位优势更独特,发展的腹地更广阔,功能定位更高,经过十年开发建设,在全国率先建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活富裕的国家级高效生态经济区,其在中国的地位将会像珠三角、长三角同样重要,对此我深信不疑。

  起草《黄三角条例》 争取早日立法

  ——
黄三角区内6市19县都是主战场,一千万人民都是主力军

  【齐鲁网】:黄三角涉及6个地市19个县区,形成"四点"、"四区"、" 一带"的布局框架,您能简要解释一下这个布局以及各地市在整个开发中的地位和作用吗?规划出台之后,坊间就有在黄河三角洲建设中东营、滨州谁主沉浮之说,滨州和东营有没有真的主战场?如何处理各个地区之间的协调关系,做好整体发展?

  陈光: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是一个整体,规划对四点、四区的功能特别是产业发展重点做了具体规划,提出了明确要求,就是要扬长补短,发挥优势,避免重复建设,不搞恶性竞争。国家和省对黄三角建设实行区域发展统一规划。陆地海洋统一布局,重要资源统一管理,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统一推进,发挥比较优势,促进生产要素合理调动和优化配置。黄三角区内6市19县都是主战场,一千万人民都是主力军。滨州和东营都要扩大城市规模,提升综合实力,完善服务功能,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建成适宜创业和人居的大城市。县城都要加快发展,争取成为中等城市。加强重点城镇建设,对临港小城镇赋予必要的城市管理权限。

  为了正确处理好各市县之间的关系,省里主要采取三项措施:一是抓规划的学习和宣传,同时制定好三十一个专项规划,用规划引领和制约各市县的行动。二是抓园区审批和重大项目的立项,各个园区的产业发展重点必须明确,不能想干什么干什么。对不符合规划要求的重大项目,不立项,不供地,金融不支持,环保部门不审批。三是起草《黄三角条例》,争取早日立法,用法律规范各市县的行为,保证黄三角真正实现一体化发展。


手机看新闻 | 查看所有评论 网友评论
1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用户注册
相关链接

上一篇:首届黄河三角洲经贸洽谈会24日东营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