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网上媒体 人才 > 正文

年薪十万无人应 超级菜农遭遇招工难

1
青岛新闻网 2010-06-10 10:26:26 新华网 现有新闻评论    新闻报料

    说起招聘的事情,贵阳市修文县曾艳种植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兴林一脸无奈。“想招聘一个管病虫害防治的、一个管培土施肥的,找了一年多了,年薪开到十万元,到现在都没有合适的。”

    当前,农业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不少地方农村正面临着“人才难觅”的困境。

    高额年薪却无人“接招”

    今年47岁的刘兴林是一个地道的农民,因为生意做得越来越大,人称“超级菜农”。2004年,做了20多年农产品经销的他,转行做蔬菜种植,却因为不重视农业生产技术,差点赔得“血本无归”。

    2006年,刘兴林投资200万元种植了1000亩红椒,眼看丰收在望,红椒却开始因土壤缺钙大面积出现病果。由于没有技术人员,他便按照以往经验喷洒农药,结果红椒的病情越来越重,全部绝收。

    “那次教训让我很受触动,从此认识到农业技术的重要性。对待蔬菜生病,必须像对待人生病一样,得对症下药。”刘兴林说,“再说,现在老百姓讲究绿色食品,有虫眼、病斑点的蔬菜销路都不太好。”

    为了寻找到合适的农技人才,刘兴林开始在贵州省内高校、农业科研院所广撒“英雄帖”,邀请农业专家为自己的蔬菜基地当顾问。当时,他开出的条件是每月最多只需下基地5次,月薪4000元左右,然而没有人接受他的邀请。

    2009年,刘兴林的蔬菜基地逐渐走上正轨,他也着手扩大基地,进行蔬菜新品种的试验。同时,刘兴林开始物色农学专业毕业生,并开出了十万元的年薪。

    “求职应聘的大学生陆陆续续倒是来了不少,但是一回去就没有音信了。”刘兴林的蔬菜基地占地1200多亩,位于距离贵阳市区50多公里的修文县久长镇杨柳村。

    “但是公司的工作环境确实挺艰苦的,一来工作地点在农村,二来也没啥像样的办公设施,可能因此大学生才不愿意来吧。”刘兴林猜测道。

    “招工难”折射农业转型新课题

    近年来,贵阳市调整农业结构,把蔬菜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发展。据2008年统计,贵阳市的菜农户数达20多万户。在一些蔬菜种植起步较早的区县,农民种菜所得收入已占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六成以上。

    贵阳市农委副主任彭玉荣说,为促进蔬菜规模化种植健康发展,贵阳市十分重视后续服务,不但对创业农民进行技术培训,而且只要菜农提出需求,农业部门可以立即安排技术人员“上门”提供技术指导。

    虽然政府的农技人员能为菜农“分忧”,但毕竟人力有限,且难以做到长期驻点。随着生产基地种植品种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政府“上门服务”式的宏观技术指导已越来越不能满足经营户的需求。

    “农村蔬菜种植户碰到技术困难,不知道向政府部门‘求助’,说明农村与政府的信息对接仍存在‘错位’现象。”一位贵州的农业专家分析称,“但是,蔬菜的病虫害防治确实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越是上规模的生产基地,越需要固定人员从事长期、微观式的技术服务。”

    据记者调查,目前,在贵阳市的蔬菜种植户中,技术方面能够“自力更生”的“屈指可数”,人才市场上可供挑选的专业人才更是“捉襟见肘”。像刘兴林这样面临着“招工难题”的种植大户并非个例。

    “从2007年到现在,我们专业的毕业生最终从事涉农工作的,大概只占三分之一。”贵州大学是贵州省内培养农专业人才的重点高校,该校农学院植保系副教授龙友华说,“本来农专业的人才就‘紧俏’,愿意从事涉农工作的学生,很多都进了大公司。这样一来,农村企业自然很难招到科班出身的大学毕业生了。”

    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其实,有米无妇也难炊。记者了解到,贵阳市的蔬菜产业引来了“商机”,但由于本土人才“难觅”,不少外地农产品经销商来贵阳做生意,都选择了自带技术人员。

    莫让人才成制约农村发展的“短板”

    据测算,截至2008年底,全国农村实用人才总量比2005年增长42%,农村种植养殖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农村经纪人数量均呈现大幅度增长。但同时,年龄偏大、学历较低、类型单一等问题也日益突出。

    虽然各地都大力开展农民技术培训,但由于有文化基础的20岁至40岁青壮年多向城市流动,剩下的大部分是老人和妇女,培训效果不佳。而作为重要人才补充的农专业高校毕业生,去农村工作的“通道”也尚未“畅通”,导致农村人才短缺问题突出。

    “学农不爱农”“学农不务农”,农业院校培养的农业人才盼望“跳出农门”,究其个中原因,既有家庭、个人观念的因素,也有学校培养和社会鼓励机制方面的影响。

    “农学是一个专业性较强的学科,但现在的人事制度是‘逢进必考’,考试内容与农学的相关性并不大,这样就把相当一部分毕业后想从事本行的农科学生‘拒之门外’了。”贵阳市农委副主任潘剑说。

    大学生走出校门,尚是“半成品”,需要在实际工作中“磨砺”。但在采访中,很多招工单位都感叹,本科生感觉自己是“天之骄子”,不愿进企业、不愿“下乡”;学历不高的农技学校毕业生,愿意去农村,也能吃苦,可是贵州省各中专学校或职业技术院校中,开设涉农专业的并不多。

    “我们正在计划,通过政府的农业科技项目,在蔬菜生产基地建立大学生实习基地,将产、学、研结合起来,为农村的产业化服务。”龙友华说,“这也是高校、科研单位日后技术扶持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形式。”

    有专家建议,要补齐农村发展中的人才“短板”,满足转型时期农民迫切的人才需求,全力提升农村人口素质,大力发展农村的职业教育。特别是对于经济落后地区,开展好农业职业教育培训,更是解决好当地中等专业技术素质劳动者供不应求的重要途径。

手机看新闻 | 查看所有评论 网友评论
1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用户注册
相关链接

上一篇:宠物保姆月薪3500仍没人干 你怎么看
下一篇:迟到1次扣100元 看球工作如何两不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