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无道 作者:宋贝 谈到茶专业人士便容易想到茶所三需,即好水,好茶与好茶具,当然贯穿其中的茶道礼仪讲究也属此类。至于业余,观茶,喝茶,了解茶也便足矣,然而当真去品茶时,方自觉浅薄,贻笑大方。一次到洛阳白马寺,有幸见方丈赏花饮茶,一瓢,一箪,一人饮。那时霜露即将,木叶尽脱,寺内只有《大悲咒》和袅袅烟火,我不禁感叹:上好的碧螺春没有上好的茶具,岂不是遗憾?方丈哂之,沉默许久,道:吃茶去,何陋之有?我有些费解,欲言就被方丈止住,只见方丈拿来一瓢满上递与我,邀我下坐,不待言谢便一饮而尽。我恍然大悟,“夫茶道,在心不在术,在术不在心,心术两无便显一味,是为茶之妙道...”方丈大笑,道:“茶无道,茶无道!”后便扬长而去,我手拿粗糙的箪瓢,慢慢饮下,好一个碧螺春,沁人心脾,心旷神怡,好一个茶无道,透彻清明,月白风清。 是啊,方丈是方丈,我是我,方丈之乐在乎酣畅,而我则只在红尘,不明变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茶道,又何来固定的模式,生活本来丰富,只怪我心狭已矣。再后来,每次饮茶便觉不同,似乎本来规则的茶所,规则的礼仪,规则的茶具都活泼了起来,在中国这个古老的以茶闻名的国度里,随处都有值得我们欣赏的茶道,不规则不喧哗,却别有洞天,往往感慨矣! 最先想起的是平民,这个看似庞大群体而真正弱势的阶级,他们有着自己的生活,他们是茶的祖先,他们过着茶一样的人生,幸福着而又疏于发现!最初的茶是来自贫民的,他们对茶的理解应该归功于茶的商品化,早在东汉《集市的风景》就有露天卖茶的描画,生活让他们发现了新大陆,茶作为经济作物是他们最初的理解,这种原始的交换让他们明白了价值,于是他们早出晚归,苦涩劳累,奋斗等待最美的收获,一旦硕果累累,他们笑弯了腰哪怕最好的已经出卖给了别人。他们不懂得欣赏高雅,不通晓富贵隐逸,却羡慕富有,羡慕高雅,他们有小市民的追求,他们有高雅的梦想,其实他们只是还没明白:大俗乃大雅!茶语:品茶的苦涩味,若先尝过苦,再吃甜,就觉得特别的甜,若吃过甜,再吃苦,就感到特别的苦。这哲意很使人回味,很能想起朴实的茶农。记得三毛有句令人回味的话:饮茶三道,第一道,苦若生命;第二道,甜如爱情;第三道,清如微风。不管如何,这种带着平民气息的茶,即世俗的货币交换,又朴实的接近泥土,你无法拒绝他们的苦涩清香又无法理解他们的无知无畏,这是茶,也是一种真实的生活、真正的茶道,大俗乃大雅,实实在在的都是令人敬畏的! 然而有一类人和他们大为不同,他们甚至没有实实在在的一亩半分,没有喧哗的集市生涯,更不会追求经济苦于奔波。他们喜欢安静喜爱思考,他们对茶有特殊的感情,他们愿意将人生和茶语联系起来,他们有自己的茶道,他们的人生,要像茶,苦中一缕清香。他们就是文人,一个生活在精神世界里的群体,然而这些看似虚幻的人群却有着不同凡响的影响,他们托物言志,记录经典,崇尚高雅,注重修养。他们注重的注定和茶有不解之缘,陆游《剑南诗稿》就茶诗高达187首,苏辙“君不见,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范仲淹“斗茶味兮薄兰芷,其间品第胡能欺”...他们不必经历古道茶乡,便深感其中味,茶不醉人,人自醉!他们在悠悠茶韵中归于沉默,沉默中扬起遐思“灿烂之极,归于平淡”,如茶般平淡既是一种人生方式,也是一种人生境界,恰如孔明“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谓水是游走江湖的侠士,茶是隐居山林的高人 。作为抒情的文人,大多感性,他们有着复杂的内心却面对不同的现实,他们喜欢茶,不是因为茶只是高雅的象征,更多的是他们如茶般的生活,茶饮,越是平淡越是久远,而他们追求的不在物质而在于精神的久远,所以爱茶,视茶如命!按茶训,饮茶三杯:第一杯,清新甘甜;第二杯,人生苦味;第三杯,清如微风。我想这三杯应该献给文人,返璞归真,写在心坎上的感情,是最真实的,以泪洗面,以茶代酒,文人的茶道:一杯清茶,一把辛酸泪! 将茶赋予意境,赋予禅意的,我想应该是儒佛道,儒家“天人合一”,道家“用茶炼丹”,佛家“以茶悟性”而“从来名士爱河水,自古山僧爱斗茶”的三教文化更为流传,至今在中国大地上的山寺不计其数也正说明了这一点。佛家追求茶禅同味,注重茶的境界,以寂静清圆为治身之本,修养身心就显得特别重要了!禅不立文,更不会阐述自己,所以参禅者心中各有其数各有特色,千利休歌曰:“茶道无非点茶烧水,喝而知其本。”和临济禅师“道流、佛法无用功处,只是平常无事,拉屎撒尿,著衣吃饭,困来即卧。愚人笑我,智及乃焉”相互对应。然而方丈一“茶无道”说尽天机,又何等的洒脱。红尘中,孩子喝茶解渴,青年喝茶品味,老年喝茶思考,众生芸芸而茶语不可一二;环境中,茶饮在夏天使人清爽,在冬天使人温暖,春秋轮流而茶独有其味;人生中,苦尽甘来,平淡持久,平平淡淡才是真茶味... 不计其数又为无数,不可同日而语又为无语,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妙哉茶无道,妙哉茶无道!
真实姓名:宋贝 |
上一篇:喝崂山茶上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