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大洋一号”圆满完成第21航次大洋科考任务,昨天返回青岛。据本航次首席科学家陶春辉介绍,“大洋一号”在本次航行中实现了我国大洋科考的六大突破,我国自主研制的高技术装备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陶春辉介绍,首个突破是中国科学家又发现了5个热液区,其中在南大西洋海区发现的两个热液区是继我国在印度洋、太平洋发现多金属硫化物后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使我 陶春辉表示,在此次科学考察中,我国自主研制的高技术装备在调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3500米远程遥控取样型水下机器人(ROV)、近底地震探测仪(OBS)、声学深拖系统、铠装光缆深海岩芯钻机和深海生物组合取样器等多种调查设备在航次调查中首次投入使用并全部获得成功。其中,深海声学深拖和深海岩芯钻机调查在第一、二航段进行,前者是使用声学深拖在5000多米的海底进行探测,可以获取高分辨率、高精度微型地貌和浅剖数据,这为研究海底资源分布规律和微地形地貌特征等提供了基础性和关键性的资料。后者是用船甲板供电的钻机进行海底岩芯钻取采样,克服了以前依靠笨重的水下电池组钻机的局限,标志着我国大洋常用调查装备技术水平不断进步和创新。近底地震探测仪则主要用于对西南印度洋中脊海底热液活动区开展“三维地震成像”调查,探索洋中脊深部地壳和上地幔结构,寻找地壳内的岩浆房或熔融体,为热液硫化物区前景评估和后续发现提供重要观测依据。 作为中国开展远洋科学调查的主力船舶,“大洋一号”自1995年开始执行我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调查。本航次自2009年7月18日于广州起航,“大洋一号”共历时315天,航程约5.33万海里,经历8个航段,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进行了科学考察。 (本报记者 赵笛) |
上一篇:重庆12年大桥垮塌货车坠山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