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轻、轻纺内企业整合改造,我提了很多年了,但到自己快退休了也没有办成。” “困难群体的问题不解决,昆明就永远没有和谐。” ——昆明市人大代表、市总工会主席杨丽 核心阅读 昨天,在昆明市规划局2010年市人大代表建议、市政协委员提案办理工作集中面商会上,昆明市人大代表尹晓华提出的《关于政府把困难、破产、改制国有企业的老职工宿舍区纳入旧城改造规划的建议》在昆明市规划局得到了较为满意的答复。 不想,困难国企职工的安居问题,引来昆明市人大代表、市总工会主席杨丽的极大感慨,甚至为昆明推进此项工作的速度之慢、民情之急大为光火。一句,“整合改造,我提了很多年了,但到自己快退休了也没有办成。”杨丽道出了自己作为人大代表履职中的不顺。 人大代表呼吁改造老职工宿舍区 今年年初,省政府下发了《关于推进城镇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工作的实施意见》,其中提出,自2010年至2012年,我省将基本完成23.5万户(其中廉租住房12.5万户)、1100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工作任务。 改造范围限定为,在国有土地上建设,占地10亩以上,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以上,居住户数100户以上的集中连片、结构简易、平房密度大、人均居住面积少、建设使用年限久、配套基础设施差、治安和消防隐患大的城镇和国有工矿企业(含国有控股企业)棚户区。 即便有了文件,昆明市人大代表尹晓华仍对自己提出的《关于政府把困难、破产、改制国有企业的老职工宿舍区纳入旧城改造规划的建议》有着自己的看法。她说,老国有企业职工居住条件困难的情况还普遍存在,开发商买了厂房建房子,却把住着老职工的住宅区丢在一边了。导致一边是非常漂亮的商品房,一边是非常破旧的老楼房。她坦言,老职工们买商品房买不起,一辈子都改善不了居住环境。这些四五十年的老宿舍不改造,今后将成为新的贫民窟。 昆明市规划局综合处就尹晓华的建议案给出了答复。综合处负责人解释说,昆明除了“城中村”改造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的重点工作之外,还制定了昆明市企业“退二进三”(既属于第二产业的工业企业退出昆明主城区,进入工业园区,主城区主要发展以服务业等为主的第三产业)工作,有大量的困难、破产、改制的国有企业可以纳入“退二进三”工作的范畴。具体到部分条件较差的老职工宿舍区用地也可以纳入“退二进三”的工作范围,在开发建设中得到改造提升。在“退二进三”过程中,在测算经济补偿方面也可以以货币补偿的形式,将此部分职工搬迁出去,使他们的居住条件得以改善。在此之外,随着城市建设的步伐加快,政府将结合土地的储备工作的加强,结合片区的改造重建,将涉及到的条件较差的部分老旧住宅进行旧城改造。听了答复,尹晓华说道,虽然答复宽泛了一点,但可以理解。 工会主席:不符合政策也别“望梅止渴” 但此时不该发言的昆明市人大代表、市总工会主席杨丽则按下了按钮,大嗓门地发起言来。“省里有规定10亩以上棚户区才能改造,现在那些困难企业多数可用的地方也就是几百平米。不符合政策,不能立马解决。规划和其他部门不能看着这个政策,望梅止渴,但要有这个意识,想办法帮困难工人解决住房子的问题。” 杨丽之后的话,让会场显得格外安静。“困难群体的问题不解决,昆明就永远没有和谐。”她掷地有声地说,住房、教育、医疗,就是压在百姓身上的新“三座大山”。 当人们觉得杨丽发言要结束的时候,杨丽话锋一转,对工作人员之前就某些正在制定的政策给予的“还无可奉告”的回答发起火来。“这个问题不是规划部门就能解决的,我们来就是要向你们反映老百姓关心的事情。今天来的所有代表都是依法履职,促使相关单位解决老百姓最关心的现实问题。希望你们强烈反映,不是我们人大代表的意见,是人民群众的意见!”杨丽说。 “调研结果反映N次没人重视” “我们现在正在做第二次困难企业职工住房的信息普查,昆明市属企业22万职工,8.7万人无住房,7000人住危房。”两个数字从杨丽嘴里清脆地蹦出来。她说,第一次调研结果就反映了N次,没人重视。 一名工作人员表示,他们也调研过,像氧气厂,里面有两个单位,也就几千平米,除去空间间隔,很难实现就地安置。 “氧气厂可用地面积是3.295亩!”杨丽准确地报出数字,“感性意识不够,存在决定意识!”。一名人大代表也插话道,圆通山后面,有一个困难职工家里,两口子带一个18岁的儿子,竟然还睡在一个床上!话到此时,不少与会者都目光不离地盯着眼前的几位人大代表。 杨丽将发言再次回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个“最要命”的方面来。她建议,要以最快的速度方法把经适房、廉租房和棚户区改造搞起来,不应该照抄省里的文件。“二轻、轻纺内企业整合改造,我提了很多年了,但到自己快退休了也没有办成。”杨丽无奈地说道。 负责答复的工作人员补充道,对棚户区的改造不再进行一个棚户区对应一家开发商的个案改造,要先进行储备,政府出资安置企业,之后再进行开发,三年完成。杨丽此时才点了点头。 “教授、专家学者哪个不是富人,谁有精力研究穷人呢?”杨丽在结束发言时说,说发展成果共享,真的共享了吗?得真的做到,天下安得广厦千万间,天下寒士尽开颜。“只要规划部门努力做了,做不到,我们也能理解了,但你们一定要做!”杨丽话毕端正坐回椅子上,掌声自发地响了起来。 记者 韩海阔(云南信息报) 评论文章 棚户区改造也应在异地安置上多下工夫 昨天,在昆明市规划局提案办理工作集中面商会上,昆明市人大代表、市总工会主席杨丽放了一炮。她提请有关部门树立“想办法帮困难工人解决住房问题”的意识,杨丽说,“困难群体的问题不解决,昆明就永远没有和谐。” 其实,杨丽提供的调研数据和规划部门掌握的数据并不矛盾,“冲突”并不在数据的列举上。昆明市属企业有职工22万人,8.7万人无住房,数千人住危房,但就地安置的可行与否,土地,是“先天因素”。一些企业的职工住宅区,地面狭小,说白了——无法形成建设规模的弹丸之地,开发商不乐意去“开发”,除非政府提供足够的补贴。 今年1月23日,省政府发布了《关于推进城镇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工作的实施意见》,意见将“占地10亩以上,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以上,居住户数100户以上的集中连片、结构简易、平房密度大、人均居住面积少、建设使用年限久、配套基础设施差、治安和消防隐患大的城镇和国有工矿企业(含国有控股企业)棚户区”列入实施范围。这样的“框架”,确实把“10亩以下”的职工住宅区“踢”出了棚户区改造的“局”,杨丽及其他人大代表对政府部门“意识”的质疑,师出有名。但合理的质疑遭遇已成框架的红头文件,杨丽们除了建议、质疑,甚至发火,很难有更多的办法了。可以想象,政府就算有心修改先前的“意见”,开发商看不中那些小地块,仍然白用功。虽然规划部门说了个“三年计划”:对棚户区的改造是一个棚户区对一个开发商,要做先期工作,要政府拿得出资金,才可以开发——需要三年。看得出来,这“三年”,实际上并无硬性保障。 面商会其上其下的火药味并不稀奇,无论是政府职能部门还是人大代表,都在各司其责各自尽力。此时需要的是,在对政府文件“活学活用”的前提下,科学系统地研讨一下异地安置的可行性。当然,这同样需要做大量的工作,也有可能遭遇“僵持”,但毕竟这是一条路,是城市规划和改造过程中,相对科学的整合之路。既然已有“三年计划”,那调整一下整合改造的思路并不难:将老职工住宅的住户们在合理补偿前提下异地安置,腾出的空地由政府和企业酌情酌时处置,这样政府或企业虽然有“被捂盘”的可能,却会缩短“三年计划”的时间,相同时间中,困难群体的煎熬要比政府和企业严重。可以相信,在杨丽们发火之后,提交民意的渠道有可能顿开茅塞,政府和开发商的协商协作也有可能突破“10亩瓶颈”,此时,该是“顺风”,异地安置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减少与开发商协商的成本,也算“顺水”。有件事很重要,有政府的资金做保障,困难职工的“安得”不用再等很久,和谐也就来得更踏实了。 凌夫 (云南信息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