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网上媒体 新闻中心> 半岛网闻 > 正文

见证历史记录辉煌 青报集团记录岛城60载华章

1
青岛新闻网 2010-05-24 06:34:02 青岛早报 现有新闻评论    新闻报料

    每天清晨,人们还沉浸在梦乡里,青岛日报已经开始给人们准备新鲜的新闻早餐了。60年来,这张报纸一如既往地守望着这座城市,以令人感动的精神为这座城市里的人民做着无声的贡献。青岛的沧桑沉浮,青岛人的喜怒哀乐,都被这张报纸记录了下来。

    目前,《青岛日报》已从最初的黑白对开4版发展到现在的彩色对开16版,成为全国城市党报的著名品牌。青岛日报社也从成立之初的一张《青岛日报》发展到拥有《青岛日

报》、《青岛晚报》、《青岛早报》、《老年生活报》、《青岛画报》、《读报参考》、青岛新闻网站和青岛手机报的报业集团,初步形成了以党报为龙头、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相结合的舆论引导新格局。随着报社的发展,印刷、广告、发行、物业等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技术保障能力越来越强,会展、演艺、旅游、移动电视、图书出版等文化产业得已不断拓展。现在,整个集团正和着时代的脉搏,由传统的报业集团向一个充满活力的现代传媒集团迈进。

    在看完青岛电视台播放的大型纪录片《见证青岛》后,市民们发出这样的感叹:有了青报集团,我们的城市更加精彩,60年不仅是一种象征性的时间尺度,更是一种对社会的责任和态度,是对城市的一种敬重和使命感。

    ■幕后故事 主创人员谈“青岛感动”

    昨天,记者采访了《见证青岛》部分主创人员,每一个人都提到了一个词“感动”,他们被青岛这座城市的爱心“感动”,也被青报集团的担当“感动”。

    ■人物一:总撰稿· 阴山 我被青岛人感动了

    阴山在纪录片行业中属于资深级的人物,央视科教制作中心的策划、撰稿人,参与过《探索发现》、《发现之旅》等节目。对于青岛,阴山有很深的感情,他眼中的青岛人让人感动。

    “如果换了其它城市的报业集团,我就不会接下这个工作了,可我对青岛了解,对它热爱,这份感情让我必须要来做《见证青岛》。”阴山告诉记者,当相关部门邀请他做《见证青岛》的总撰稿时,他正在忙另外一个大型的纪录片,工作十分紧张,但是他以前曾多次来到青岛,并制作过纪录片《百年青啤》,对青岛很了解,最终他接下了这份工作。因为时间太紧张,十多天的时间,他每天只有两个小时的睡眠。

    “这个城市的爱心是其它城市无法比拟的,而我们青报集团在这种爱心活动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提起这次为《见证青岛》撰稿,阴山说自己被感动了,从挽留海鸥到红飘带,从微尘到爱心伞,这个城市无时无刻都在制造着“感动”,而这些事情都是青报集团发现或者发起的,这份新闻敏感十分难得。在查阅了上百万字的资料后,阴山写出了《见证青岛》。

    ■人物二:策划、总导演·丙武 《见证青岛》唤起“日报情怀”

    从事广播电视事业20年,丙武的主要业绩有:担任总策划出品的大型理论片《伟大的创举》于2003年12月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见证青岛》是在做青报集团的成长,更是在做这个城市的成长。”作为《见证青岛》的总导演,丙武说现在岛城报业竞争激烈,但是60年过去了,青报集团一直陪伴在我们身边,《见证青岛》不仅是对青报集团60年的回顾,更重要的是唤起了人们的“日报情怀”,是大家的情感回归,这是一张报纸与一个城市的故事。

    “60年的青报集团,承载者这个城市的厚重,与这个城市共同成长。”提起采访、拍摄的过程,丙武感慨良多。首先,他被报业人感动了。微尘、许振超……产生这么多优秀的新闻,不仅是职业的感情,更多的是对城市的感情,对城市的担当和责任。

    但是,拍摄中丙武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因为很多采访对象都是报业记者,他们习惯了采访他人,接受采访的时候反而很不习惯。拍摄的主要时间是在冬季,丙武印象中有一天凌晨4点左右,岛城突然飘起了雪花,把这个蓝天红瓦的城市装扮得更加漂亮,他赶紧把工作人员都叫起床,拍出了《见证青岛》中美丽如画的雪景场面。在采访了两百多人后,这部《见证青岛》才最终完成。

    ■人物三:执行导演·刘子斌 历史与现在同存

    刘子斌,独立导演,进入电视行业超过10年,前一部作品是《新世纪大阅兵》,规模宏大。

    “我现在可以自豪地说,通过青报集团的各种报道,我比青岛人更了解青岛了。”作为执行导演,为了更好地展示青报集团60年的变化,刘子斌一直在第一线体验青报集团的工作流程,体验青岛人的生活。

    “怎样从画面把60年厚重的情感表达出来,这是电视的短板,到哪里去找典型人物,怎样得到青岛市民的认同,我们想到了出租车司机,他们最了解青岛,青岛出租车司机的城市自豪感让我印象深刻,而这份自豪感主要源于青报集团的相关报道,将爱心无限放大。”刘子斌说,在青岛拍摄期间,只要乘坐出租车,他就要和的哥的姐聊天。红飘带、爱心伞……提起岛城的爱心品牌,出租车司机如数家珍。

    刘子斌从青报集团的报道中,从出租车司机的话语中,了解了岛城的爱心,青报集团门前路口的一个协警员让他真实地感受到“爱”的魅力。“青岛是个矛盾的城市,它既有历史的厚重,也有非常现代的理念,这位协警员的做法就非常国际化、人性化,让人感动。”刘子斌向记者讲述了一个 “国际化”的协警员的故事。在青岛采访、拍摄期间,他每天早晨穿过安徽路与太平路路口去跑步。早晨的行人很少,但是车辆很多,他经常站了很长时间也没法过马路。这时候,路口的协警员会让通行的车辆停下,请“弱势”的刘子斌过马路。“那么多车等着我一个人过马路,有时候我还有点不好意思。”刘子斌说这种人性化的管理是非常 “国际化”的,很多欧美国家都倡导这种理念。

    《见证青岛》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社会反响热烈,但是艺术永远是缺憾的,刘子斌也向记者透露了自己的遗憾。现在大家看到的片子开头是一位寻找战友的老军人,但是实际上当时青岛还有一位曾参加过1949年国庆阅兵,2009年国庆阅兵又参加过观礼的“老兵”,但是可惜拍摄的时候这位老人不在青岛。

    ■人物一:退休人员·王建国 60岁的“年轻人”

    “我和咱们青报集团是同年同月生的同龄人,我已经是老年人了,可咱们青报集团依旧是充满活力的年轻人,只有有内涵和担当的报纸才会有这么旺盛的生命力。”王建国是青岛日报的忠实读者,家里的青岛日报已经堆满了小半间屋子,而且他还保存着他出生那天的《青岛日报》,他希望这些报纸可以成为他的“传家宝”。

    “如果没有青报集团,可能海尔等‘五朵金花’就不会成长得这么快,青报集团对咱青岛的贡献不是用言语能说出来的,《见证青岛》让我再次想起了当年的这些盛况。”提起青岛日报,老人如数家珍。老人说,60年来,青岛日报专注于重大典型的挖掘和宣传。从上个世纪50年代起,先后报道的郝建秀、石建、严力宾、陈济敏、许振超、曾呈奎、周正、朱桂全等先模人物,都成为不同时期全国的先进典型,成为各行各业人们学习的榜样。从“五朵金花”产品品牌的宣传,到海尔、海信、青岛港品牌企业的跟踪报道,从机关品牌的宣传到 “帆船之都”城市品牌的宣传,充分地展示了青岛的特色文化、城市精神,为树立富强、文明、和谐的青岛新形象贡献力量。

    ■人物二:公务员·刘世亮 精彩华章的记录者

    “我当时真没想到咱们报社能这么热心帮忙找,全家人都特别感动。”刘世亮是一名公务员,今年46岁。大约5年前,他拨打《青岛早报》的热线电话,希望能帮助找到因为上网成瘾而离家出走的侄子。经过早报的努力,孩子找到了。后来,戒网瘾专家到青岛办讲座的时候,早报的记者还主动打电话告诉他这一消息。

    “看着《见证青岛》上介绍青报集团报道东部大开发、挺进西海岸、跨海大桥、海底隧道这些盛事,我真的是心潮澎湃呀。”刘世亮说,作为一名公务员,他更注重“大事件”。60年来,青报集团专注于发展这一“第一要务”,以精彩华章记录了沿海开放、开发区奠基、城市计划单列、东部大开发、挺进西海岸、环湾保护、拥湾发展等一个个划时代的重大事件,以浓墨重彩聚焦了引黄济青、机场改造、港口西迁、跨海大桥、海底隧道、地铁工程、高新区建设等事关大青岛崛起富强的一项项重点工程,及时向全市人民传递了市委市政府每一次推动青岛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谋略、重大部署和丰硕成果。在60年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用新闻人的视角不断总结探索,宣传推动,为青岛的现代化建设加油鼓劲。

    ■人物三:白领·马珍 有爱心有责任的报纸

    提起青报集团,31岁的马珍满脸笑意,因为《青岛晚报》是她的“媒人”,她和丈夫就是在《青岛晚报》“挽留海鸥”的活动中相识相知相爱,最后步入婚姻殿堂的。

只有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才能做出这么多有爱心有责任的报道,这也是老百姓最愿意看到的报道。”提起青报集团,马珍觉得:“这是现在难得的能用发现美的眼睛去报道爱的事件,不污染餐桌的‘干净’的报纸。”

■人物四:大学生·李华伟 希望成为“青报人”

李华伟是一名大学生,今年上大三,是《青岛早报》的忠实读者。“早报是一份特别有爱心和公益心的报纸,只要有困难找到早报,早报的记者都会特别热心,而且号召大家一起来帮助有困难的人,早报上感人的新闻是最多的。”李华伟说,他是西安人,一直有读报的习惯。刚读大学的时候,他几乎买遍了青岛所有的报纸,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比较后,发现《青岛早报》是他最喜欢的报纸,每天早晨上课前,在楼下的书报亭里买上一份《青岛早报》已经成为他的生活习惯。不仅喜欢看《青岛早报》,李华伟还是个热心公益事业的积极分子,曾经参加过捐助白血病读者和早报微尘义卖等活动。“以前只知道许振超是全国产业工人学习的榜样,没想到他就是咱们青报集团推出来的。如果没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入一线的工作态度,这种典型不可能被发现。”看完《见证青岛》后,李学伟说,他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毕业后能成为一名光荣的青报人,加入青报集团,为青报集团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剧中人 青报集团提升典型的价值 许振超: 青岛日报让大家了解工人

“客观地说,通过青岛日报,更多的人开始了解产业工人,了解青岛港,我发自内心地感谢青岛日报。”提起青岛日报,内向的许振超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青岛日报的一篇报道,让许振超成为全国产业工人学习的榜样,“振超效率”成为青岛港的代名词。

“其实我当时真没想到青岛日报一篇报道能有这么大的影响力,等温总理来青岛港总结‘振超精神’的时候,我才知道影响到底有多大。”在《见证青岛》中,他曾表示因为当时采访他的记者辛梅刨根问底,他甚至一度产生逆反心理,不理解“记者怎么这么多问题”。提起这段往事,许振超有些不好意思地说,他并没有干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只是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是青岛日报让他的价值得到提升。这在无形中也成为一种压力,让他更加努力地工作。 海尔: 青报集团助金花“怒放”

“当年如果没有青岛日报大力、正确的舆论引导,可能今天的海尔、海信等‘金花’就不会这么怒放。”提起青报集团,海尔相关负责人的思绪一下子拉回了20多年前。海尔集团的前身是亏损147万元的一个集体小厂;海信集团原为青岛电视机厂,1977年,在参加全国第一届黑白电视机评比会上,所产的一台35厘米黑白电视机经不住震动试验散了架,被当作废品扔到一边。

“青岛日报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优势,大力推进青岛品牌建设,一直以来对海尔在不同时期的创牌工作给予大力支持。”海尔相关负责人介绍,1989年,青岛市工业领域开展争创“青岛金花”活动,通过名牌产品展示、展评、展销等形式,加快实施名牌产品带动战略。这次活动共评出11个“青岛金花产品”,其中就有后来蜚声全国的海尔、海信、青啤、双星、澳柯玛五大品牌,也就是被誉为青岛“五朵金花”的5个企业集团。这中间,青报集团功不可没。

■链接·《见证青岛》 见证历史记录辉煌

有什么样的城市就有什么样的报纸,而报纸的气质又反映出城市的气质。透过这份报纸,可以清晰感受到这座城市的轨迹和年轮,感受这个城市的气息和精神。城市是鲜活的,报纸是凝固的,城市也许会有变迁,报纸却可以记录历史,永远留住人们的记忆。

《见证青岛》分为上中下3集,共计90余分钟,已在青岛电视台播放完毕,主要讲述了青报集团60年来的成长历程,讲述了一份报纸与一座城市的故事。

60年来,青报集团为城市的每一次发展跨越鼓劲欢呼,为每一次的变革创新擂鼓呐喊。在改革开放的征途上,高奏激扬的旋律;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真情关切民生冷暖,忠实记录了青岛大地上改天换地的每一次巨变。可以说,在新青岛60年的建设长卷上,镌刻着一代代青岛日报人的智慧、汗水和心血!

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青岛日报报业集团创办了 《青岛早报》、《老年生活报》、《读报参考》、《青岛画报》和青岛新闻网。从一张单一的报纸,逐步发展成为拥有4报两刊一网的报业集团。

海边的这份报纸,守望着海边的这座城市,一同走过了60年的漫漫长路,见证了这座城市的艰难与辉煌。当新世纪的曙光从海平面上照耀这座伟大城市的时候,这个忠实的守望者又将在这座城市里续写多少感动和传奇呢? 本版撰稿 记者 许芳


相关阅读
手机看新闻 | 查看所有评论 网友评论
1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用户注册

上一篇:第二届秧歌节踩街活动 男女老少齐舞动(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