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网上媒体 新闻中心> 半岛网闻 > 正文

胶州两村庄争夺秧歌发源地 大雨搅比武场(图)

1
青岛新闻网 2010-05-23 15:53:40 青岛晚报 现有新闻评论    新闻报料

    “胶州何村先扭秧歌,秧歌发源地该属谁? ”尽管胶州的东小屯村已获得“胶州秧歌发源地”的授牌,但对于这个官方认证,相距不到十公里的爱国庄村的人却并不认同,他们认为,自己村的秧歌才能代表正宗的胶州秧歌,发源地牌子理应颁给自己村。昨天,两个村的人本来铆足了劲想在胶州举办的中国秧歌节上好好比一比,无奈由于天降大雨,留下了一个小小的遗憾……

    大雨今年又来凑热闹

    昨天上午,记者

冒雨来到胶州时,发现整个胶州也沐浴在一场细雨中,原来应该秧歌狂舞的大街,只剩下打伞而行的寥落行人和急驰而过的车辆。但是,整个胶州城还是透出一股秧歌节的喜悦之情,路上到处可见 “祝贺第二届中国秧歌节胜利开幕”的大广告牌,连城乡接合部的墙壁上,也随处可见秧歌节的标志及跃动的舞者。

    据悉,本来来自全国的优秀秧歌队和胶州市100多支民间秧歌队,将来到胶州各主要街道进行巡游踩街表演,但因为下雨都泡了汤,不得不推后一天举行。在100多支民间秧歌队中,有一支是在胶州当地响当当的爱国庄村秧歌队。昨天上午,记者来到该村村委,看到秧歌队成员们正在里面排练着。秧歌节组委会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真是不巧,2008年第一届秧歌节的时候,赶上了下雨,没想到今年又遇雨。

    两个“扭村”憋着一股劲

    提起胶州秧歌,就不得不提两个“扭村”:一个是爱国庄村,一个是东小屯村。

    爱国庄村村委书记王俊修告诉记者,村里的秧歌很出名,首先是因为村里有很多秧歌人才,既能跳秧歌,又会吹唢呐伴奏,而伴奏在秧歌优劣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村民经常到其他村庄进行指导;第二,村民从四五岁孩子到八九十岁老人都会跳,而且逢年过节必跳,有喜事就跳,远近闻名。

    而东小屯村更是大名鼎鼎,2006年5月15日,胶州市马店东小屯村正式挂上了“胶州秧歌发源地”匾牌,成为了官方认定的“扭村”。这让以“正宗胶州秧歌”自居的爱国庄村人心里一直隐隐作痛。

    “我们有个遗憾。 ”爱国庄村秧歌队灵魂人物、胶州秧歌第六代传人之一的吴英民告诉记者,开始的时候,中国秧歌节开幕式想展示一下原生态秧歌,把自己村和东小屯村秧歌队都请上舞台,后来改变计划两村都没能上台。另外,本来巡街演出也可以“较量”一番,谁知又遇上了下雨,两村两次失去了 “交锋”机会。

    建秧歌大院争“发源村”

    说起“胶州秧歌发源村”,正在练习秧歌的爱国庄村村民都表示,自己的村才是正宗的胶州秧歌发源村。今年68岁的刘本山老人说,自己的爷爷、父亲、大伯都是跳秧歌的“名家”,父亲和大伯两人都曾多次到东小屯村教他们跳秧歌吹唢呐。再说,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凡看过两村秧歌表演的群众,几乎都认为爱国庄村的秧歌跳得好,最正宗,“直到现在,我们一跳秧歌,东小屯村的村民就来‘偷学’。 ”

    村委书记王俊修说,爱国庄村的秧歌在胶州一直很出名,这几年,在胶州市秧歌大赛中屡屡获奖,甚至在和专业队的比赛中,都获得过好几次第二名。从历史上来说,作为前身的周家村,跳秧歌的传统得有二三百年了,中央电视台还专门到自己村里来拍秧歌。

    据悉,对于爱国庄村的“不满”,东小屯村人并不在意,说起来就表示“得看历史”。而爱国庄村人则一直希望能够对“发源村”进行重新认定。对此,胶州市秧歌节组委会有关人员表示,会继续充分挖掘各村秧歌历史,但发源不等于水平高低,更需要文史资料为证。

    “下一步,我们将建起秧歌大院,挖掘并发扬村里的秧歌历史,做好年轻人培养工作。 ”王俊修说,至少争取一下“发源地之一”。

    新闻 讲述 唢呐吹出五里地 声音持续不间断

    “当年,我爷爷能吹着唢呐,一直吹出五里地不断声。 ”爱国庄村68岁村民刘本山说,自己爷爷叫刘起业,如果活到现在,得有一百四五十岁了。据称,当时,清朝有个大官专门过来看秧歌听唢呐,听到刘起业的绝技后,连连赞赏,问想要什么奖赏,刘起业什么也不要,就“要条路”行了。什么是“要条路”?刘本山说,就是有个“行路牌”,拿着这个牌,想到哪里做生意就去哪里。大官果真给了刘起业一个 “行路牌”,从此刘起业就可以“行天下”了。刘本山说,自己的父亲和大伯也学到了爷爷的吹唢呐绝技,自己没学会,但吹得也还可以。

    新闻 说法 胶州秧歌发源地 官方确认东小屯

    胶州秧歌到底发源于哪个村?秧歌节组委会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根据前段时间的考证,认为应是东小屯村。至于两个村之间的“发源之争”,该负责人表示,这种争执反而有利于秧歌的发展。

    据介绍,东小屯村的秧歌历史是:清朝初期,马姓、赵姓二人逃荒来到东小屯村定居,依靠卖烟为生。之后,马、赵二人起家闯关东,在逃荒路上卖艺乞讨,边舞边唱,逐渐形成了一些简单的舞蹈程式。多年后,他们重返家乡,经过提炼加工、代代相传,至清朝中期形成了胶州大秧歌的雏形——舞蹈秧歌。

    经过300多年的传承和发展,胶州大秧歌形成了“男刚女柔、婀娜多姿、舒展大方”的舞姿和“抬重落轻走飘”的舞蹈风格。 “听见锣鼓点儿,搁下筷搁下碗;听见秧歌唱,手中活儿放一放;看见秧歌扭,拼上老命瞅一瞅……”胶州秧歌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相关阅读
手机看新闻 | 查看所有评论 网友评论
1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用户注册

上一篇:校园保镖冒雨测体能 千米跑项吓退两成人(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