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网上媒体 新闻中心> 专题> 综合类> 青岛福彩07版> 新闻报道 > 正文

用爱托起的“心灵安居”

1
青岛新闻网 2010-05-18 16:48:15 青岛日报 现有新闻评论    新闻报料
  “谢谢全社会对孤残儿童的关心,我将用自己的努力回报大家的恩情。”2007年,在福彩公益金的资助下从日本留学回国的邓力找到了一份称心的工作,曾经是孤残儿童的他决心用自己的所学回报社会。2008年7月,邓力还住进了由福彩公益金为其购置的安置房,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温暖的家……

  在青岛市有这样一个40多万人的群体,他们或因先天不幸聋哑失聪、肢体残疾,或因后天飞来横祸在伤与痛中致残……多年来秉承福彩“扶老 助残 救孤 济困 赈灾”的公益宗旨,青岛市安排福彩公益金9780万元投入助残各个领域。

  从关注孤残儿童事业、资助特殊教育事业,到开展残疾人安居工程以及建设残疾人之家……福彩公益金持之以恒地践行 “雪中送炭,帮扶弱者”的公益宗旨,使残疾人士得到物质关怀的同时更体味到了高层次的精神关爱。


  “无微不至”抚慰心灵


  “走路腿有劲了,现在扔掉双拐,只用单拐了”。家住城阳区惜福镇街道的邵俊世,在1993年因一场车祸导致双下肢重度残疾。 2009来到社区的“残疾人之家”时,他坐着轮椅,走路必须依靠双拐。在之后半年多的康复训练过程中,他每天坚持训练两个小时,取得了令人欣慰的康复效果。说起给他帮助的“残疾人之家”,邵俊世言语中充满了感激。

  2009年我市安排福彩公益金1000万元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其中市残联利用福彩公益金建设了10处“残疾人之家”,每处使用福彩公益金25万元。陆续投入使用的残疾人之家集残疾人托管、康复指导及训练、残疾人文体活动、职业培训以及维权咨询于一体,是党和政府扶残助残工作的进一步体现,直接促进了我市基层残疾人工作的发展,满足了残疾人康复、娱乐、维权、培训、就业等多方面的需求。

  邵俊世所在科埠社区“残疾人之家”就是福彩公益金资助改造的项目之一。为了满足当地残疾人的需求,该社区“残疾人之家”设有康复室、娱乐室、阅览室、信访维权室、技能培训室、手工制作室等,同时还配备了电梯、扶手等无障碍设施。在2009年6月投入使用之后,这里就成了当地残疾人进行娱乐、康复、培训和维权的场所。

  当看到自己扔掉了一只拐杖,借助着下肢力量,一步步地走向前时,邵俊世原先的愁容也随之烟消云散,代之的是自信的笑容,在这里他得到了身心的双重康复。

  “党和政府对残疾人的关怀无微不至,考虑到了他们多方面的需求。一些达到肢体一级残疾、智力一二级残疾或精神一级残疾的低保残疾人,还可以在社区的‘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享受到免费吃住的政策。”科埠社区残疾人之家负责人陈云申介绍说。该残疾人之家还开展了信访维权、技能培训、文化娱乐等如火如荼的协会活动,不仅丰富了残疾人的精神生活,也使得他们有了更为强烈的归属感。

  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残疾人士得到了锻炼,也改变了心境,从封闭自我到敞开胸襟,从拘泥现状到渴望突破。 “残疾人之家”的建设,不仅丰富了残疾人的精神生活,也将有助于提高残疾人的综合素质,在促进我市基层残疾人工作发展的同时,助推社会的安定与和谐。


  
沧桑巨变“安居”幸福

  “真没想到俺这辈子还能住上新房……”去年刚入冬,胶州市胶莱镇小高戚家村视力残疾人戚保省一家四口告别了四间破旧的老屋,乔迁四间宽敞明亮的新瓦房。于此同时,即墨市龙泉镇西河北村的盲人老夫妇兰孝章、孙佳芹已经在他们的新家中享受了四年的幸福生活,并且感慨着生活中的巨变。

  “那时家里的四间小矮屋,夏不遮雨、冬不挡风,刮风时房子掉渣,下雨怕倒塌,我们两人害怕地都下床蹲着。”回忆起2005年前的生活,73岁兰孝章老人至今印象深刻。在兰孝章老人和妻子孙佳芹,都是在幼时双目失明。两人都没有什么经济来源、年轻时过着流浪生活,后来大队帮着盖了间趴房,算是在村里安定下来。但那几间摇摇欲坠的房屋让他们的生活一直处于“风雨飘摇”中。

  “仅用了十几天时间,一共两万五六,政府、福彩给了两万元,亲友凑了六千多,仿佛在一瞬间,原来破旧的矮房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崭新又敞亮的红瓦房,就连燕子都飞来筑巢。 ”而今住在结实又敞亮的三间大瓦房中的兰孝章夫妇,说的最多的就是“幸福”。

  为改善农村贫困残疾人的居住条件,从2004年开始青岛市实施农村残疾人安居工程,其后的五年间,青岛市连续安排1800万元福彩公益金投入此项工程,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5000多户残疾人“危、破、陋”住房,按照每户60至80平方米的标准进行了新建或修缮,使其住房条件达到当地中等居住水平。

  红瓦、白墙,水泥地、塑钢窗……住房条件改善了,老人的心里也越来越踏实。更令老人感到欣慰的是,兰孝章老人30多岁的儿子也因此娶上了媳妇,一家四口人在新房里,开始了他们幸福的生活。

  在老人的家里,每扇门都贴有一个“福”字,“幸福人家”四个字闪闪发光……


  
“授人以渔”播种未来

  “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纯粹输血式的财物救助只能解燃眉之急,为残疾人士“造血”,把对残疾人的关怀和教育培训投入到他们的学龄阶段,培养他们成为社会的建设者,而不是成为社会的受救济者,青岛福彩公益金对特教事业持续资助无疑是一张好牌。关心残疾人群体,重视残疾人事业,是人类文明进步、社会和谐友爱的重要标志,多年来,福彩公益金对特教事业的持续资助,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果,提高了残疾人的社会生活能力和劳动能力。

  每年儿童节,青岛市中心聋校、青岛市盲校等特殊教育机构的孩子们都会收到100万元福彩公益金的爱心大礼包。近年来,青岛市中心聋校通过使用183万元福彩公益金,购置学生自用助听器和无线调频集体语训系统,利用聋儿的残余听力帮助学生提高听力、开发语言表达能力,经过多年的努力,越来越多的学生告别无声世界,还有聋哑学生走进了大学的校园;青岛市盲校利用155万福彩公益金开拓盲童视野,提高了他们的生活和劳动技能;青岛市残疾人康复中心使用福彩公益金75万元,改善了残疾儿童教育、生活条件并开展康复项目,提高了自闭症儿童、脑瘫患儿、聋儿的康复水平。

  为给残疾孤儿提供更好的生存发展空间,市财政局、民政局拨付了大量福彩公益金,从每年六一儿童节的资助、孤残儿童家庭寄养补贴,到出资为成年孤儿购置经济商品房,提供就业机会等各个方面。其中,2007年青岛市注资2730万元福彩公益金建设的 “青岛市儿童工疗康复中心”是全国最大、设施最全,集康复训练、特殊教育、技能培训、劳动工作和居住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服务中心,在针对孤儿致残程度开展医疗、康复训练的同时,令其参加适应性的劳动和工作,逐步培养和提高生活自立能力,劳动职业技能,通过工疗工作的技能训练和职业辅导,最大限度地提高残疾人群的生活和生存能力,使有一定劳动能力但无法独立走向社会的孤残人群获得长期的就业保障,最大限度地减轻政府和社会的负担,为青岛市儿童福利事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手机看新闻 | 查看所有评论 网友评论
1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用户注册
相关链接

上一篇:刮“发奖金”领3万元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