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调查者认为,北大、清华的国际化程度仍有待提高。图为北大的非洲留学生 英国职业与教育调查公司QS近日公布了2010亚洲大学前200名排行榜,这份在业内具有一定权威性的榜单引来中国网民的热议。人们惊讶地发现,代表中国高等教育最高水平的两所高校——北大和清华均未进前十。位列“榜眼”和“探花”之席的是中国香港的两所大学,而日本以57所大学的绝对数量,称霸于前200强。一时间,国内许多媒体惊呼:与中国香港、日本等地高校相比,北大、清华沦为亚洲二流!一些网友认为,此事多少有损中国人的脸面,但更多的网友则由此热议中国高校与世界的差距。 今年排名略有下降 英国职业与教育调查公司QS每年都会与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期刊》合办全球大学排行榜,今年是第二次推出亚洲区大学排行榜。QS的排名包括学术同行的评价、毕业生雇主的评价、师生比例、论文被引用数量、师资和学生的国际化等几项指标。 根据QS此次公布的亚洲高校排行榜,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分居前三名,而北大、清华则分列第12和第16。尽管中国公众对这份排名反应比较激烈,但实际上,与去年相比,北大、清华的综合排名并没有太大变化,一些指标甚至有所进步。2009年,北大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并列第10,而清华是第15,今年的排名只能说略有下降。 在QS的排名指标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是“同行评价”(即接受QS调查的世界各高校数千名学者的评价),北大、清华在人文与艺术、生命科学与医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IT与工程学全部5个学科中,均进入了前十。在人文艺术学科排名中,北京大学名列第二,清华大学名列第九;自然学科排名中,北京大学列第三,清华大学列第六。韩国《朝鲜日报》的报道认为,这表明在某些领域“北大和清华的进步非常明显”。 论文援引量输给日本 《世界新闻报》记者在登陆QS公司的官方网站后,逐一对比了北大、清华与排在前十的其他亚洲高校在各项指标上的差距。结果发现,在最能反映一所高校国际声誉的“同行评价”上,北大、清华的表现并不俗,分列第三(去年是第二)和第六(与去年相同);在毕业生雇主的评价上,北大、清华的表现也相当不错,分列第四(去年是第二)和第11(去年是第九)。 在西方调查者眼中,北大、清华与中国香港和日本等亚洲地区一流高校的真正差距在师生比例、学术能力和国际化程度上。其中,北大、清华的师生比例分列亚洲的第22、23名。如果说这个结果并不怎么触目惊心的话,那么在论文援引量及国际化程度上,北大、清华则被日本、中国香港等地的高校远远地抛在了后面。 在论文援引量上,北大名列第74(去年是第82);清华大学则根本没有进入前100名。在中国内地各高校中,倒是东北师范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的论文引用量分别排在了亚洲高校的第49和第60名。 众所周知,被援引的论文,往往是那些高质量的原创性论文,北大、清华在这项指标上的落后,反映了这两所高校在学术水平上的欠缺。 需要指出的是,在论文援引量这个指标上,北大、清华由于语言的原因的确处于不太有利的地位(中国香港、新加坡一些高校使用英语教学)。但即便抛开语言的因素,它们与日本一些高校也有着明显的差距。根据QS的调查数据,就论文被援引量来说,日本的高校在亚洲高校中表现突出:除香港大学外,论文被援引量的前5所大学中有4所是日本大学,前10所中则有7所是日本大学。实际上,如果不是同样因为语言的原因限制了其国际化水平的话,日本多所大学在今年排行榜中的名次还会上升。 至于师资的国际化,亚洲高校前10名中有9所是香港和新加坡的大学,而北大和清华则分列93和29名;在学生的国际化上,北大和清华的排名也比较靠后,分列55和41名。 学术质量跟不上国外 世界上目前有多种大学排名,QS的排名并不能说明一切,但北大、清华并非世界一流高校这一点,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发布的“2009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北大、清华甚至连前200都没有进入。事实上,北大、清华缺席亚洲及世界排行榜单,反映的是中国高校建设的深层次问题。 今年4月,北京大学原校长许智宏直言“中国目前没有世界一流大学”。他认为,“世界一流大学”主要有3个标准:一是有从事一流研究工作的国际知名教授;二是有一大批影响人类文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三是培养出一大批为人类文明作出很大贡献的优秀学生。而中国整个大学的软环境建设,都没法和国外一流大学比。中国高校和世界一流大学相差“很远,很远”。 在今年5月初于南京召开的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汉尼斯指出,当前中国大学和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主要是在质量建设上。在过去的20—30年间,中国大学更注重的是学生数量的扩张,现在则已经到了重视质量的时候了。中国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快则20年,慢则50年。 近些年,国外媒体常常惊叹中国高校每年培养的博士生和出台的论文数量之多。比如,英国广播公司(BBC)早在2007年11月的一篇报道中便指出,1996年,中国每年培养的博士生只有5000名,而到了2006年,这个数字已上升到3.4万名。照这个趋势,中国在博士生培养数量上很快就会赶超美国。 但数量的剧增并未相应地带来中国高校水平和质量的提升。美国《彭博商业周刊》不久前的一篇文章指出,“尽管外界一般相信,中国将继续培训出大量顶尖的工程师,但事实是,其教育系统并不能给学生在这个全球性商业世界中打好根基。大部分最优秀的学生都是赴美国的顶尖大学深造,因为他们在中国很难得到所需要的训练。” 新闻点评:找准差距加快改革 今年初,一名从耶鲁大学毕业的中国人一次性向该校捐出888万多美元,引发国内媒体一片热议。有人指出,作为中国人,不去资助国内的希望小学或者国内高校,而去向本来就财大气粗的国外名校捐款,实在有点难以理解。但这位捐款人给出的理由是:耶鲁改变了他的一生。有中国网友感叹:“一个中国的高考状元,却是耶鲁改变了他的一生!这是不是中国大学的失败?” 争论北大、清华的排名并没有太大的意义,琢磨一下中国内地高校的差距在哪儿以及问题所在,也许能让国人更加清醒。众所周知,与国外一流高校鼓励学生独立、批评性思维相比,中国填鸭式教育的后果是,学生往往缺乏创新思维。更有甚者,由于内地高校扩张迅速,校园内浮躁之风盛行,上至教授、下至学生,论文抄袭现象并不鲜见。 实际上,上海交大2003年推出世界高校排名的初衷,正是为了找到中国高校与国外一流高校的差距,进而促进内地高校的发展。北大、清华为什么连这个排名的前200名都挤不进去?该校研究人员曾指出,国内一些名校SCI论文数量与世界一流大学不相上下,但“原创指数”不高,在国际上引用率低,最终影响了其排名。 知耻近乎勇。清楚自身的不足,才有可能改进。正如《彭博商业周刊》的一篇文章所说,中国若要成为真正的大国,必须重塑其国际形象和推行教育改革。也许,当北大与清华,可以同美国的哈佛与耶鲁、英国的牛津与剑桥比肩时,中国的软实力才能与美国相媲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