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网上媒体 新闻中心> 国内国际 > 正文

内蒙古国家级贫困县61亿造废城 还债需要50年

1
青岛新闻网 2010-05-15 08:18:19 新民晚报·新民网 现有新闻评论    新闻报料

    3.碰壁与烂尾

    一个搬迁有理的县城,一个带着造城任务的领导班子,清水河新区的建设在起步之时就已经具备相当的执行力。

    因而,在2004年的内蒙古年鉴上,专门有一部分内容介绍了清水河县的新区建设:“突出抓好新区建设,通过市场化运作,引进中煤公司、中铁18局、内蒙古巨华集团分别承建新区的三街、五路和党政办公楼。各项工程进展顺利,三街、五路的路基工程基本完成,建筑面

积7300多平方米的党政办公楼完成主体工程,县疾病控制中心、图书馆以及教育、公安、林业等部门办公楼开始动工建设。”

    此时的内蒙古,GDP腾飞之势已经展现,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开始引领全国----在其中,有相当部分的投资是建立在类似于清水河这样的新区建设基础之上的。

    2000年4月,占地9万平米、总投资3.2亿的呼和浩特党政办公大楼在呼市最早成立的开发区——如意开发区——破土动工,2003年,呼市政府六套班子正式搬迁至这座内蒙古面积最大的办公楼。

    在内蒙古,如意开发区正是颇具影响力的示范性样本:规划整齐、道路宽阔、环境优美、绿化充分,簇新而宏大的建筑群,并且有博物馆、大剧院、国际会展中心、高档社区、五星级酒店等充分满足城市想象的场所。

    而此时的清水河新区建设,已经陷入僵局。

    该县国土局的说明是:由于县财政收入较低等原因,因此新区建设建建停停,步伐缓慢。基于手续未办理,土地未报批,又无大的招商项目做支撑,财力又吃紧,搬迁条件不成熟,截止到2005年基本停建,2007年全面停建。停建时,已成型的建筑工程项目有9项,未建成的建筑8项,道路建设完成了3.8公里的路基工程。

    原县领导解释为:“(建新区)我们打过报告,市政府签发的,上面没同意,就打住了。也就是2005、2006年的事,不然不至于只盖了这点建筑,规模还要大。”

    多名前任领导在解释新区停建的原因时,都提到与清水河电厂的未获审批有关。据一名全程负责此事的官员介绍,自2001年底开始,清水河县就一直与香港华润集团联系合作,欲在新区所处的王桂窑乡南部,建设一家投资200亿的、6×60万装机容量电厂,如果建成,清水河国贫县的帽子就能摘下。

    按照这位官员的描述,当时电厂的前期工作全都完成,专家论证通过,国家能源局也已经同意,文件正运转到发改委。

    当时发改委一名司长正出国考察,在等待司长回国的过程中,2004年底,国务院下发了《批转发展改革委关于坚决制止电站项目无序建设意见的紧急通知》(国发[2004]32号),“坚决制止电站项目无序建设的势头”,原本“觉得肯定能拿下”的清水河电厂胎死腹中。

    此前的2002年9月,清水河县在第一次新区选址的喇嘛湾镇,开始组建“工业园区”。

    但在2003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清理整顿各类开发区加强建设用地管理的通知》(国办发[2003]70号),严格控制了开发区的审批,所以清水河县“工业园区”一直有名无实。

    据经济开发区办公室主任王雄介绍,因为当地工业基础薄弱,所吸引的企业质量不高,并未获得自治区政府的批准,入园企业无法享受优惠政策。“我们只能尽可能地去协助企业,把入园的很多事情揽下来,帮他们去跑相关部门。但是还是享受不到土地优惠,价格贵,需要单项报批,手续繁杂。所以来谈的多,落地的少,可能只有1%到2%。”

    王雄认为:“外地开发区早十几年就建了,我们起步晚,一开始就遭到政策限制。政策一刀切,没有考虑到边疆地区的特点。”

    这使得清水河新城的建设资金来源渠道更加萎缩。

    由内蒙古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第十二项目部承建的县宾馆和部分政府大楼,于2005年7月开工,该项目负责人周江林表示:“由于政府不能按合同约定给付阶段工程款,也没人催我们干,考虑到再干下去,我们垫付的资金就会越多,于是就停了。”在他的计算里,被政府拖欠的建设款,本利相加,达2200万。

    其他项目更是资金短缺,2007年,清水河新区建设全面停止。

    原县领导表示,针对当时状况,他们作了很多方面的努力,避免新区“烂尾”:“首先还是积极争取电厂,只要电厂上马,这块地马上能活;二是把王桂窑撤乡建镇,现在叫宏河镇,想靠上国家扶植小城镇发展的政策,万一不能搞(新区),(楼)可以镇政府办公用;三是在新区和园区之间修路,把这两个地方打通,可以用来招商引资。”

    该领导表示,2004年办公大楼建成后,之所以没有搬过来,他的考虑是:“一是办公成本要增加太多,二是怕山路危险,交通事故增多。我还是希望电厂上马,吸引人气,大家觉得这地方好,自己就会过来。我现在觉得我太优柔寡断了,要是我为了政绩,行政命令一下,也就搬过来了,也没今天这回事。”

    但中央层面的政策变化突然到来。2007年,中央纪委、国家发展改革委、监察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审计署等七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党政机关办公楼等楼堂馆所建设项目清理工作的通知》,清水河再一次撞了枪口。

    同年底,新的县委领导班子上任,对新区兴趣不再,把建设方向转为改造旧城。至此,这个规划庞大的新区“烂尾”的命运最终来临。在2005年以后的《内蒙古年鉴》中,几乎没有文字提到过这个新区。

    而在此前不久,被视作新区建设样板的呼和浩特如意新区也被媒体曝光。央视披露称,呼和浩特党政办公大楼交付两年多后,尚未支付承包商的工程款,其资金缺口还有八千余万。

    4.何以善后

    2008年开始,清水河新任县委班子开始着手进行旧城改造,县城建局副局长王敏表示,改造后的县城将实现“四横十纵”,城区向南扩,增至4.5平方公里。

    旧城的大规模改造更加证实了新城“起死回生”的希望越发渺茫。如今,该县的财政正在为“当时的勇敢决定”善后。

    根据当地一名官员说,尽管这几年县政府已陆续偿还了部分欠款,但至今尚有数千万元的建设外债未能兑付。以至于当遇上建筑商过来讨债时,县里面的领导只能躲起来,或者继续往下拖。

    有媒体经过测算,从新城项目投资比例看,靠外资投入的比例高达30%以上,而以全县可支配财政收入来估算,至少需要30-50年才能还清外债。

    而根据清水河县财政局提供的2009年财政预算执行报告显示,2009年全县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8786万元。

    这就意味着还清外债,对于这个国家级贫困县来说,是一个漫长的时间。但这只能由当地的政府和民众来承担。当时负责项目的官员们已经纷纷升迁或退休,无人为此负责。

    如今这片占地5平方公里的烂尾楼群,属清水河县工业园管理范畴。这个工业园的主体位于第一次迁城未果的喇嘛湾镇,占地17.31平方公里——在地图上,烂尾楼所在的王桂窑乡和喇嘛湾镇相距甚远,根本没有连成片区的可能性。当地官员说,因为新城烂尾,只好被草草并入工业园管辖。

    据当地官员说,县里正计划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力争将这片荒废的新城区改造成经济开发园区,且正在与一家风力发电商、一家太阳能发电厂洽谈,希望将这些项目引进新区。令人难以乐观的是,至今还没有一个项目能够落到实处。

    但居民的生活已经被新城的十年波折完全打乱。在这个项目启动前后,当地甚至出现了买房和卖房的众多周折。据一名本地记者说,当时有一干部,首先得到了要迁县的消息,怕临时房价下降,急急把自己的房子8万当3万卖了。而后发现迁不了,问邻居买回同样的房子,前后赔了13万。

    而更多的居民,只能等着老城的升级换代。

    十年轮回之后,清水河旧县城破败依然,砖坯房顺着马路两边南北推开,挤挤挨挨,漫溢上山。这里基本没有像样的楼房,多数人住着平房,山上甚至还有人生活在窑洞之中,连县城都没有实现六通一平的基础建设,冬天也无法提供集中供暖。而在农村,至今部分村庄还无路可通,出行要靠毛驴,饮水往往还得靠社会捐助的母亲水窖。

    但这一切的改善均要取决于当地财政的表现——因为新区的数亿元投资变成“烂尾楼“,当地财政捉襟见肘。县财政局的退休干部院先生说,与当地100多名离退休老人一样,他多年的医药费、取暖费与边副补至今被县里拖欠。

    记者得到的一份材料显示,2009年清水河县城镇居民年人均收入为14747元,农民为4600元。与内地多数地区一样,大部分年轻人被吸引去了经济更发达的地方,现在仍留下来的,多半是无法从这里走脱的人。

    但是那些当时拍板这些项目的官员们,已经有了更好的去处。一位当地官员说,从1995年划给呼和浩特市管辖至今,清水河县先后更换了八任县长,全部正常调离,没有受到新区“烂尾”的影响。《21世纪经济报道》

手机看新闻 | 查看所有评论 网友评论
1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用户注册
相关链接

上一篇:中央暗访京沪等5大市 发现地方黑势力仍猖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