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重建范例 离开映秀,记者来到同是“5·12”地震重灾区的水磨镇,在两年前的地震中,这里的房屋田舍受损严重,多数民居瞬间成为了废墟。两年后一排排行列整齐的新民居,俨然静立;一颗颗枝叶青绿的香樟树,蕴含生机;一条条宽阔平坦的水泥路,干净而整洁;一声声邻里亲朋的呼来应往,和谐而亲切;层层叠瀑的寿溪湖水,与古色古香的禅寿老街交相辉映,现代化的市政设施,与羌藏汉民族特色相结 水磨镇地处四川阿坝州汶川县南部岷江支流寿溪河畔,古称老人村,是历史上有名的长寿之乡和世外桃源。“5·12”大地震中,水磨镇离震源仅7公里,震后几乎没有一栋完好的建筑物。两年时间过去了,经过600多个昼夜的拼搏与守望,水磨镇脱胎换骨,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评语水磨的灾后重建:“你们是用心在建设!”被全球人居环境理事会授予全球灾后重建最佳范例,给出了:“水磨重建奇迹,为世界贡献了快速的可持续发展的灾后重建创新经验。” 走进气势恢宏的水磨羌城,厚重温和的土黄色石壁,流水飞檐,羊角图腾,羌味十足。一位正在施工的陈师傅介绍,水磨羌城是汶川县水磨镇的灾后重建的民心工程,建筑结构9度设防,不仅充分继承了传统羌寨的建筑特点,把石结构、泥结构、木结构、石木结构进行综合运用,而且大胆创新,由寨到城,完美体现从古朴、粗放传统建筑群落到现代化新羌城的华丽转身。位于镇中心的老人村禅寿老街,建筑样式全部采用复古设计,青砖木门,雕梁画栋,让人仿佛来到了川西古镇老街。 60岁的冯兆书老人一辈子生活在这里,他告诉记者:“好得太多喽,没法子和地震前比,以前这里是泥巴路,现在你看全是大理石铺的,走起来清爽得很,好上几百倍了!”老人说,地震后政府提供贷款和物资帮助,让他住进了200多平方米的大房子,6间房子怎么也住不完,儿子马上就要开家俺菜店,日子越过越好。 采访中,不时传来了阵阵鞭炮声,有人告诉记者,那准是又有一户人家搬进了新房子,扯挂鞭炮告诉邻居,他们搬回来喽!据统计,到今年3月份,光是禅寿老街就建成搬回了400多户地震灾民,总计有2000多人。而正在建设中的水磨羌城,到今年8月30日,首期的153栋新楼,就将迎回第一批地震回迁居民,共计350户,2500多人。水磨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中心城区面积2.9平方公里,人口3万人,采取腾笼换鸟的方式,一次性搬迁19户工矿企业。 禅寿老街宋家大院的宋祥群说:“破损的旧房子也能被建得这么结实,这么有特色,现在我们家家有住房,户户有商铺,以后吃穿不用愁了!”而80岁老人罗玉兰则说:“感谢佛山援建人,把水磨建设得这么好,比都江堰还漂亮 ,我要争取活到100岁。”水磨人雄心勃勃地说,在广东佛山的无私援建下,他们要将水磨打造成汶川县最美丽的新城,创造一个“人居共山水一色,经济与文化齐飞”的幸福生活理想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