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飞航天员”杨利伟 儿时的杨利伟 杨利伟:差点因飞船共振牺牲 中国太空飞行第一人杨利伟耗时两年完成自传《天地九重》,首度揭秘中国人飞天梦背后生死时速的秘密 近日,“中国首飞航天员”杨利伟耗时两年亲笔写成的自传《天地九重》由解放军出版社推出。杨利伟以坦率而真挚的方式,讲述了自己的成长,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战斗机飞行员,如何通过艰难的 杨利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少年最初的梦想竟然是做一个火车司机,而在飞天过程中,杨利伟经历了数次生死考验:飞船发生剧烈的共振返回黑障中,高温的飞船出现裂纹,落地时被麦克风菱角划伤…… 少时梦想:要做火车司机 杨利伟的文笔生动、朴实、流畅、大气,既有对故事的生动描述,也有对自己的感觉、感情的细腻解剖。他的父亲是大学中文系毕业的,杨利伟小时候非常爱看书,他写过一篇作文《我见到了周总理》曾入选了作文集。 《天地九重》由20万字和150幅珍贵图片组成。对于进入太空的所经、所历、所见、所感,杨利伟不遗余力地作了迄今为止最为全面和详尽的描述。从中,我们可以读到:他在太空飞行14圈,经历了地球上14个昼夜,看见了怎样的太空奇景以及他在太空中遇到了什么样的危险与痛苦,经历了哪些惊心动魄的时刻。 1965年6月21日,杨利伟出生在辽宁省绥中县绥中镇。爸爸杨德元、妈妈魏桂兰同在镇里一家中学当教师(爸爸后调到县土产公司)。小利伟自幼比较文弱、性格内向、缺少胆量。为了改变小利伟的性格,每年寒暑假,爸爸有意识地带他去爬山、到县东六股河去游泳。秋天,带他去大山里爬树采摘果实。从此,小利伟竟对探险及运动有了兴趣,常常同伙伴跋山涉水野游,登狐仙洞山探访狐洞、寻访古寺遗址,寻觅传说中的“链锁地井”。看完《闪闪的红星》、《小兵张嘎》、《鸡毛信》等战争故事片后,他央求爸爸帮助同班的小伙伴赶制了红缨枪,毛遂自荐当上了儿童团长。而看了《铁道游击队》后,他就一直梦想做火车司机,却没想到后来成为中国太空第一人。 1983年6月,在他高中三年级的时候,空军招飞人员要在当地应届毕业生中选拔飞行员,而从小就有从军梦的杨利伟第一个到选飞报名处报上了自己的名字,经过严格的选拔、考察、体检、面测等程序,18岁的杨利伟正式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八飞行学院的一名学员。 1992年夏,杨利伟所在部队来到新疆某机场执行训练任务。突然,飞机发出一声巨响,碰上了严重的“空中停车”故障,飞机的一个发动机不工作了!紧急关头,杨利伟异常冷静,竟然将战机开回了基地,因此荣获了三等功。 “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杨利伟说:“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整,火箭尾部发出巨大的轰鸣声,几百吨高能燃料开始燃烧,8台发动机同时喷出炽热的火焰,高温高速的气体,几秒钟就把发射台下的上千吨水化为蒸汽。火箭和飞船总重达到487吨,当推力让这个庞然大物升起时,大漠颤抖、天空轰鸣。火箭逐步地加速,我感到压力在渐渐增加。因为这种负荷我们训练时承受过,我的身体感受还挺好,觉得没啥问题。但就在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产生了共振。这让我感到非常痛苦。人体对10赫兹以下的低频振动非常敏感,它会让人的内脏产生共振。而这时不单单是低频振动的问题,还是这个新的振动要叠加在大约6G的一个负荷上。这种叠加太可怕了,我们从来没有进行过这种训练。我担心的意外还是发生了。 共振是以曲线形式变化的,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我几乎难以承受。心里就觉得自己快不行了。飞行回来后我详细描述了这个难受的过程。我们的工作人员研究后认为,飞船的共振主要来自火箭的振动。之后改进了技术工艺,解决了这个问题。在神舟六号飞行时,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在‘神七’飞行中再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 在空中度过那难以承受的26秒时,地面的工作人员也陷入了空前的紧张。 回到地面后,我看到了升空时传到地面大厅的录像。当时大家安静得不得了,谁也不敢吱声,因为飞船传回来的画面是定格的,我一动不动,甚至眼睛也不眨,大家都担心我是不是出了什么事故。3分20秒,在整流罩打开后,外面的光线透过舷窗一下子照进来,阳光很刺眼,我的眼睛忍不住眨了一下。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我看到有些白发苍苍的老专家,盯着大屏幕掉眼泪,哭得像个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