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网上媒体 新闻中心> 社会 > 正文

老科学家离世五年 女儿正奋斗为父买墓地(图)

1
青岛新闻网 2010-04-06 07:05:03 金羊网-新快报 现有新闻评论    新闻报料

潘锦堂退休后仍在做学术工作。家属提供

潘锦堂退休后仍在做学术工作。家属提供

    女儿心愿:奋斗!为父亲买块墓地

    长期从事科学研究,足迹遍布青藏高原

    清贫一生离世五年,老科学家功绩流传

    编者按

    银河烈士公墓长眠着很多无名英雄,他们的一生浓缩在一块墓地或一只盒子里,但他们的功绩流传在人世,生生不息。潘锦堂的学生遍布全球,他们为老师建了拜祭网站;他的女儿正在广州奋斗,目标是为父亲买一块墓地。

对于一生清贫的知识分子来说,广州的墓地确实太贵了。

    昨日,银河烈士公墓,张女士抱着亡夫的骨灰,小心地放在石台上。骨灰落稳了,她的眼泪也滴落在台子上。“每年都来祭奠他,他知道我们有多爱他。”眼泪一串串掉下来,张女士颤抖着点燃了香烛,蠕动着双唇向亲人陈述哀思。

    骨灰盒里长眠着一位老科学家潘锦堂,在走过73岁生辰的第三天,在美丽羊城的一个冬日,他毫无征兆地离开了亲人。潘锦堂的女儿在广州奋斗,她说墓地太贵了,父亲虽然离世五年,但现在还是买不起。

      家贫挖草药换钱缴学费

    潘锦堂,1933年出生于甘肃天水市潘集寨的一个农民家庭。和现在的学生相比,他的求学道路布满艰辛。张女士告诉记者,当时丈夫家里并不支持他读书,小学毕业后,为了到省城读书,他要靠自己挣足所有的学费。山里的孩子热爱花草,尤其是知道某一种植物可以晒干后卖给药铺,10多岁的小锦堂就穿梭在山间,挖药草、晒草药,换来的钱不仅可以缴学费,还能贴补家用。

    房地产大鳄潘石屹也是潘集寨人,更巧的是,潘石屹的父亲和潘锦堂曾是同窗。说起这个同学,潘石屹的父亲不胜感慨,“他很刻苦,能靠自己读到大学毕业,不刻苦,想都不敢想!”1956年,潘锦堂在天水市参加高考,富人家的孩子都定下考场外的酒店,他只能求老师让他睡在考场,条件是打扫卫生。

    青藏高原度过艰辛岁月

    “爸爸就是拼桌子睡考场上了大学,为了省路费,他的第一志愿是兰州大学,第二志愿才是北大。”潘锦堂的小女儿天天说。1961年8月,潘锦堂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兰州大学生物系,并主动申请走入大西北,成为中国科学院分设在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的一名植物分类研究人员。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基础科学研究无名无利,在青藏高原的高山险坡上,潘锦堂几十年如一日,度过了最难忘的青春岁月。经过多年的努力,从寂寂无名的助理研究员到副研究员、研究员,并在上世纪90年代获得中科院“自然科学奖学术特等奖”,从而成为享受政府津贴的专业领域带头人,潘锦堂走过了一条别人难以想象的路。

     病重时都不让家人担心

    2004年12月24日,一个普通的冬日。离休后随子女定居广州的潘锦堂像往常一样出去晨练,回来后脸色苍白。“爸爸不说他难受,现在想起来,他在晨练时就已发病了。”他的女儿告诉记者,父亲一生刚强,尤其是老年后,还很爱面子,一直“标榜”自己身体健康,即使平时有小病,也悄悄吃药了事,从不跟家人讲,“他不想示弱,不想我们觉得他老了、弱了。”

    回想父亲的离世,张女士和两个女儿唏嘘不止。“他说休息一下就会好,我剥了桔子放在他手边,他就靠在床头,让我们做自己的事,不要打扰他。”张女士啜泣着说,两个女儿都进去看过他,“大女儿还贴着他的脸,问他要不要去医院。”谁也没有想到,如山一样挺立着的父亲会突然坍塌,“听到父亲喊了一声,再进去的时候,他就再没有醒来。”泪水从祭拜者的眼里涌了出来。

手机看新闻 | 查看所有评论 网友评论
1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用户注册
相关链接

上一篇:凤姐整容后西湖边拍写真 自夸胜过巩俐(图)
下一篇:9岁童拒上补习班 遭父亲当街殴打暴亡(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