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照片 “猪粮安天下”,但供大于求和生猪疫情等因素正让生猪生产变得不“安定”起来。《经济参考报》记者获悉,目前,全国猪价已经连续12周出现下跌;与此同时,猪粮比价普遍跌破了盈亏平衡点,生猪生产出现全面亏损。 国家发改委有关官员透露,近期将启动生猪价格调控机制,按照《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调控预案》的规定,分期分批开展收储工作。不过,业内人士认为,收储政策仅是 聚焦 1 生猪价格连跌十余周 据农业部3月26日发布的对全国470个集贸市场畜禽产品定点监测数据,3月份第3周生猪价格继续下降。其中全国活猪平均价格10.08元/公斤,比上周下降1.8%,价格下降省份22个,上涨省份7个,持平省份1个。全国仔猪平均价格15.64元/公斤,比上周下降1.3%。仔猪价格下降省份23个,上涨省份7个。全国猪肉平均价格17.31元/公斤,比上周下降2.2%。大部分省份猪肉价格继续下降。这一轮猪价下跌的时间起点是2009年年末。 据国家发改委、农业部、商务部监测,2009年冬至(12月23日),生猪、仔猪、白条肉价格分别为每公斤12.58元、17.69元和16.45元,之后价格便开始一路下跌。截至3月17日,猪价已经连跌12周,其中生猪、仔猪、白条肉价格在两个月内分别下降了19.5%、9.2%和12.8%,这是近年来所罕见的。 “这次生猪价格下跌,既有供应增长过快的周期性因素,也有心理恐慌提前出栏的偶发性因素,但根本原因还是供大于求。”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 周望军透露,2007年5月份以来,随着国家和地方出台的多项扶持政策的逐步落实,各地发展生猪养殖的积极性很高,社会资本大量进入生猪饲养业,各地新增规模养殖场较多。由于2007年、2008年生猪价格高位运行,养猪利润丰厚,部分养殖场推迟了母猪淘汰调整计划,生猪产能维持在较高水平。 国家发改委价格司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2009年前3个月,能繁母猪占生猪存栏量的比重维持在11%以上,大幅度高于9%的正常比重,10月底生猪存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4.7亿头。 “猪价下跌的最主要原因是上一轮生产周期调整后供应过剩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生猪存栏量仍然偏高。”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陈艳丽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说。 陈艳丽表示,最直接的原因则是猪的疫情超出了预期,生猪的死亡率很高,涉及的省份也很多,这是2009年以来最严重的一次。 据了解,去年以来,我国长江中下游、华北、华南个别地区出现口蹄疫、猪瘟等动物疫情;去年底、今年初,北方地区多次发生大风降温、强降雪等异常天气,气温变化过于剧烈,发烧、腹泻等猪病发生较多。 中国畜牧业协会副秘书长马闯指出,由于生猪疫情,一些养殖户选择让生猪提前出栏,有些中大猪已经送去屠宰,所以现在肉价一直起不来和这也有关系。 聚焦 2 养一头猪亏300块钱 “饲料在涨价,但生猪收购价格又很低,我现在养一头猪要亏损300来块钱呢!”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公民镇高石坝村的养猪大户马孝怀不无忧虑地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他目前还养着将近一百头猪,但准备慢慢减少规模。 马孝怀说,现在饲料的成本已经接近2块钱一斤了,但当地的生猪收购价格只有一斤4.2元左右,生猪收购价格至少要达到一斤5.4元才能保本,而且这还不算人工成本。 马孝怀的情况绝非个例。马闯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现在散户受猪肉价格下跌的影响比较大,而且这种影响在去年下半年价格还在上涨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 马闯指出,从今年2月份收集的情况来看,大中型企业的生猪价格还比较平稳,产量也略有增长。这些企业的生产水平比较高,设备管理比较好,所以相对散户所受到的影响要滞后一些,可以说是“最后的堡垒”。 不过,一些大型养殖企业在高成本压力的制约下,养殖环节同样出现了亏本。马闯说,由于总体上大型企业的生产量并不多,议价能力比较低,加上玉米的成本还在增加,所以出现亏损可能只是时间的问题。 近期,国家发改委会同财政、农业、商务、工商、质检、保监会等部门组成四个调研组,分赴黑龙江、吉林、河南、山东、湖南、江西、四川、重庆等生猪主产省份进行调研。调研发现,目前,反映生猪饲养盈利水平的猪粮比价已经显著低于预警线,生猪生产出现全面亏损。 周望军透露,更加不容乐观的是,春节之后,我国进入猪肉消费的传统淡季,需求下降较多,生猪供求形势仍然十分宽松,有的地方生猪压栏惜售的情况突出,生猪价格可能会低位运行一段时间。 据农业部统计,2010年2月底我国生猪存栏4.43亿头,其中能繁母猪存栏4890万头,能繁母猪存栏占生猪存栏比重为11%,仍处于较高水平。 聚焦 3 政府调控面临两难 “现在养猪的风险太高了,而且经常亏损,还不如出去打工呢。以我的经验来看,生猪价格行情好的时候总是很短,而生猪价格行情不好的时候总是很长。往往是生猪价格高的时候,猪还没出栏;而生猪价格低的时候,猪已经出栏。”马孝怀说。 正像马孝怀的感受一样,生猪价格的高低变化常常被形象地称为“过山车”。针对生猪价格变动较大的问题,《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调控预案(暂行)》(以下简称《预案》)于2009年初开始实施。去年4月底至6月中旬,猪粮比价连续7周低于6∶1的盈亏平衡点,养殖亏损面一度达到45.8%,《预案》随即发挥了较好的调控作用。 国家发改委表示,近期将启动《预案》规定的三级响应机制,分期分批开展收储工作。商务部要会同有关部门完善收储的具体办法,合理制定收储进度、区域布局和收储价格;要提高收储措施的灵活性,密切跟踪市场变化,加强部门信息沟通,根据市场情况,及时调整收储力度。 不过,周望军表示,我国生猪市场调控面临着两难局面。一方面,在调控对象上存在两难。在生猪市场供大于求,生猪价格下降的趋势下,要保障饲养利润,只能降低饲养成本,但是构成生猪饲养成本的饲养价格、人工成本、防疫成本都存在刚性上升趋势,特别是如果打压占生猪饲料成本70%的玉米价格,对稳定玉米生产不利。 另一方面,在调控时机和力度的选择上存在两难。基层政府和养殖户反映,如生猪价格继续低位运行一段时间,散养户和一些小规模养殖户就会难以承受,可能宰杀母猪,影响后期供应。但如果国家过早加大收储力度,抬高生猪价格,又可能造成本应淘汰的落后生产力继续保留,为后期市场调控带来更大难题。 “收储政策对于稳定2009年猪价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收储这些猪肉一方面成本比较高,另一方面将来的抛售也会对市场造成很大的冲击。所以这不是一个可以经常实施的政策,只能是紧急情况下的一种政策。”陈艳丽说。 陈艳丽表示,稳定猪价的根本还是要调整养殖结构,淘汰一些管理水平差、生产技术水平低的养殖户,促进规模化养殖。 从企业的角度来讲,马闯认为,企业更希望政府把企业做不了的事情做好,比如防控生猪疫病,比如稳定玉米价格,这样的政策从长远来看比收储对产业的发展更有利。 农业部畜牧业司巡视员陈伟生此前在接受《经济参考报》采访时表示,市场中价格有波动是很正常的,最重要的事情是要把波幅逐渐“熨平”,这个过程既要有利于生产者,又要有利于消费者。 业内人士指出,政府其实不应该过多地干预猪肉价格,猪肉价格应由市场来决定。比如2007年生猪价格走高的时候,政府不应该轻易介入,即便是出于增加供给来采取补贴措施的话,其补贴对象也应该是消费者,而不是生产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