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网上媒体 新闻中心> 专题> 综合类> 青岛港> 媒体评论 > 正文

调动企业自主创新积极性 加快推进低碳经济

1
青岛新闻网 2010-03-13 17:19:25  现有新闻评论    新闻报料

    青岛港年耗电达2亿多度,耗煤6610多吨,耗油31000多吨,耗水230多万吨,是耗能大户。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担负着重要的责任。

    多年来,港口生产快速增长,综合能源单耗逐年下降。“十五”以来,港口年吞吐量增长了近三倍,综合能源单耗下降了29.7%,年均降低4.1%。特别是面对港口通过能力不足的困难,我们坚持向科技、管理、技改、信息化、大练兵“五大创新”要能力,用占全国港口1.8%的码头岸线干出了6.9%的吞吐量,用一亿吨的能力干出了三亿吨的业绩,用350万标准箱的能力干出了1000万标准箱的业绩。最大限度地节约了能源和码头岸线、土地、海洋等资源。

    集装箱轮胎吊“油改电”、“学良节油工作法”、门机作业自动计量系统应用被交通运输部评为全国交通行业节能减排示范项目。世界环境中心与中国企业联合会共同授予青岛港“节能环保最佳企业”荣誉称号。

    企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作为工业生产活动的主体,也是发展低碳经济的责任主体。要加快发展低碳经济,不仅要加快低碳产品的研发,更为关键的是要调动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使企业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实现经营理念、管理机制、产业结构等全方位、全过程的低碳发展。

    一、自2000年以来,受市场需求拉动,中国高耗能行业增长迅速,主要产品产量年均增长在10%以上,能源消费量占全社会能耗总量的比重在55%以上。单位GDP能耗成倍高于日本、欧美等发达国家。中国企业的快速发展依赖能源的大量消耗。作为世界工厂,中国的企业仍处在全球产业链的低端,加工制造、劳动密集型、粗放式经营,企业不仅不能获得足够回报,反而资源消耗量大,环境污染严重。

    二、中国的低碳经济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只有少数企业在积极优化产业结构走向低碳道路,很多企业依然延续着传统的生产模式。中国的低碳道路的确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目前的生产技术、能源选择、资源利用率以及传统观念都在阻碍着中国企业进行低碳改革的步伐。同时,中国企业在面对节能减排的问题上也存在着一些老式想法,比如认为节能减排就是节约成本,节能减排只是一种责任,改造一个低碳项目何时才能收回成本等。这些问题无形中也增加了企业成功转变为低碳企业的风险。再加上目前对低碳改革还没有明确的奖惩政策,这都让许多企业在低碳道路上采取了“停滞不前,静观其变”的态度。

    三、发展低碳经济不能单靠政府扶持。作为发展中国家,政府扶持能力在短期内有限,在国家发改委近日公布的数据中,2009年4万亿元投资中只有2100万元投向节能减排,占总数的百分之五点多。而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主要发达国家已经宣布的低碳经济发展计划总规模已超过5000亿美元。同时我国企业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尽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但实际情况与之相去甚远。由于整体科技水平不高,技术研发能力有限,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大量购买美国、西方的技术设备和产品。中国的低碳普及率与其他发达国家仍然存在巨大差距。发展低碳经济是全社会的责任,不能仅靠政府扶持,必须全社会都积极行动起来。

    (一)下大力气普及低碳经济常识。

    目前低碳经济相对于普通民众只是个新兴名词,对于个别企业,发展低碳经济只是从商业目的出发对新概念进行炒作,离低碳经济的公益化发展,离企业真正能从低碳经济中谋求战略发展和增强未来生产的竞争力存在很大差距。

    (二)通过行政约束及重奖重罚强化对企业的引导。

    低碳经济发展上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存在着广泛的利益冲突,如果环境利益及其相关的经济利益在保护者、破坏者、受益者和受害者之间不能得到公平分配,导致受益者无偿占有环境利益,保护者得不到应有的经济回报,则低碳经济的发展就会缺乏动力。当前,法律、规划规定的执行措施上虽然也涉及到税收优惠、补贴等奖励手段来激励公众与企业自愿实行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行为,但是却没有规定细化的奖励手段与程序,导致在现实中不能产生广泛的影响。因此,我国亟待完善和细化有利于各行各业发展低碳经济的行业标准及约束机制,从而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制度上的有力保障。

    (三)督促企业形成发展低碳经济的长效机制。

    发展低碳经济,不是一时一事的事情,要时时事事落实。通过青岛港发展实践,我们感到只有建立完善的机制,推进企业管理由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由随机节能环保向长效节能环保转变,由自发自动的节能环保向有组织有计划的节能环保转变,发展低碳经济才会在企业发展中收到实效。

    (四)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大力开展技术创新。

    青岛港通过每年在全港开展群众性工属具研发活动,仅“十五”以来就创造工属具革新成果1600多项,其中267项获得国家专利。这些成果在提高装卸质量和作业效率、降低能源消耗、保障安全生产中取得了显著成效,成为港口又好又快发展的有力武器。如我们研制的62吨矿石抓斗,比原先每斗多抓2吨,每台卸船机平均每小时多抓矿石120吨,年节电24.5万kWh。纸浆、大袋散货是青岛港的传统货种,原来装卸该货种使用的工属具是挂钩,一次只能吊2件货。我们研发的多用途吊架,一次可吊起24件1吨纸浆或20件1吨大袋货,作业效率提高了三倍,节电率40%以上。通过群众性的技术创新活动,不仅极大调动了工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还增强了全港员工参与低碳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五)以技术改造降低低碳经济投入。

    如青岛港对作业机械实施的"油改电"技术改造,传统的集装箱轮胎吊作业使用燃油作动力,耗油量大,排放废气多,并且有噪音污染。一台轮胎吊年均耗油约107700升,排放CO2废气280多吨,作业时噪音高达94.3分贝。我们通过技术攻关,将燃油动力改造为电力驱动。改造后的轮胎吊单箱能耗下降40%以上,单箱运行成本节省70%以上,并基本实现了废气零排放。目前,该技术已在国内外十几个港口的200多台轮胎吊得到应用,年节油约2000万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中国企业报-中国企业新闻网)

手机看新闻 | 查看所有评论 网友评论
1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用户注册
相关链接

上一篇:国内首个低碳港口发展目标“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