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网上媒体 新闻中心 > 正文

教师捐20万反遭恶意揣测 对善行当怀敬畏之心

1
青岛新闻网 2010-01-20 18:33:21  现有新闻评论    新闻报料

    【海奥视点】

    1月18日上午,青科大一位不愿留名的教师将10万元交给该校校长,希望用于学校办学,这已是他第二次将10万元匿名捐给学校。学校用这笔捐款设立了“爱校基金”,主要用于学校的一些基本建设,或是用于对优秀贫困生的资助等。

    1月20日,青岛新闻网发布这一消息之后,在当日新闻排行“感动榜”中位居第二位,不少网友赞叹:“好老师!”“好可爱!”但是也有一些声音,对此事表示

质疑。

    这种对爱心和善行的恶意揣度,构成了新闻的另一面解读,让人颇开眼界——

    ——“行贿说”。捐款教师将10万元钱交给校长时,校长这样讲述:这位老师敲门进来,谈了一些对学校的感情与热爱,说想支持学校建设,边说边递上一大包现金,共有10万元。校长当时感到很惊讶,问这是干什么?这位老师回答:“我知道现在学校发展需要钱,你当家难,这钱你爱怎么用就怎么用。”说完就离开了办公室。临走前还一再嘱咐,不要将自己的任何信息透露出去。

    有的网友眼光锐利,从“这钱你爱怎么用就怎么用”一句看出“微言大义”,称“有行贿的嫌疑”,“找个机会,认识领导,引起注意,变相行贿所以他要匿名呀,本人高校教师,可惜家底太薄,要不,家里有100万,我扔出50万也觉得非常非常的值得!”

    这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试想,如果教师是以捐款的名义把钱交给校长的,校长敢私留下来“想怎么用就怎么用”吗?如果你想给领导行贿,你会一下子交出10万来说这是捐款吗?从事情发展来看,校长用这笔钱建立了“爱校基金”,意图和用项都非常明确,这样揣测的人,除了暴露出自己的“小”来,又有什么人会相信呢?

    问题是,以恶意度人,自己还沾沾自喜,这就让人不知怎么说好了。

    ——“捐款不当说”。有网友称:“学校钱多的是,哪稀罕你这点钱,你还不如捐给儿童基金会。”这是对个人的捐款意向指手画脚。你认为儿童基金会比学校更需要钱,但是,教师对学校的感情,又是你作为局外人怎么能理解的?这种私人捐款意愿,又哪里轮到别人来说三道四呢?

    ——“奢侈说”。还有的网友满怀艳羡地称:“真有钱啊”、“看来教师的待遇一点都不低,建议取消教师节。”这又是不知所云了。为什么教师的生活一定是清贫的?目前有些教师在社会上参与企业项目的运作,知识已成为创造财富的利器。退一步说,就算是这位教师省吃俭用存下的20万元,捐给学校奉献教育就真的不可理解吗?

    这种种恶意揣度,让人颇为寒心。不相信世界有美好的存在,看到爱心和善举就认为是假的,是别有用心,这对社会价值观来说无疑是一种畸变。我很难想象,如果那位捐款的教师看到这些评议,会是怎样的伤心。也许正因为对人言可畏的担忧,使这位教师选择了“隐身捐款”,做一件好事,也有如此大的压力和隐忧!

    然而互为因果,反过来说,也许正因为捐赠者的隐秘行为,也相应地刺激了人们的窥探心理和揣测空间。“他的钱真的多得花不了吗?”“他哪来的20万呢?”“他为什么不把钱留给自己的孩子呢?”……种种疑问,因为信息的不透明而泛滥起来。你越隐蔽,别人越想知道,记者又在盯着这件事深挖细作了。我惟愿大家能尊重这位教师隐蔽身份的心愿。他(她)想悄悄做一件善事,就让他(她)如愿好了。我们何必给他过多的困扰。

    无论如何,只要是一件善举,就应该受到人们的尊重和赞许。我希望,人们能以善意对人对己;我也希望,做善事的人也可以大方亮相,自己问心无愧,何必理会风言风语。就像香港娱乐业巨头邵逸夫,每在一所大学捐赠大楼都堂皇刻上“邵逸夫图书馆”,虽然还是有人会指指画画:他的发迹之路怎样怎样,管他呢,苍蝇!(何如)

手机看新闻 | 查看所有评论 网友评论
1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用户注册
相关链接

上一篇:实名制车票需持证件原件上车 丢失须办临时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