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报全文检索    版式检索 新闻中心> 专题> 时政类 > 正文

“借车”怕是要“予一而索十”

1
青岛新闻网 2009-12-23 11:23:54 南方日报 现有新闻评论    新闻报料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有关方面12月20日对阿荣旗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刘丽洁乘坐“豪车”问题联合作出决定:给予刘丽洁党内警告和行政警告处分。与此同时,刘丽洁向有关部门提出引咎辞职。这个结果,可称之为网络监督的又一次胜利了。记得事件之初,央视新闻频道现场电话求证的时候,刘丽洁还信心满满。

    刘丽洁 事发,缘自她乘坐的价值78万元的豪车被人拍下并放到了网上。曝光之后,她说,那辆车是借的,“

车是朋友的”。无独有偶,不,有三有四,有百有千,借的,这句话我们早已听得耳熟,不久前的番禺“垃圾门”中,不是也有“借车”的巧合吗?凡“借车”,自然都是自认为具备充足理由的,在刘丽洁这里,因为原来乘坐的“别克林荫大道”发生了交通事故,车辆损坏严重,所以就“借”了一辆,只是“借”得太好以至于“豪”,一家伙成了众矢之的。周久耕事发之后,一些地方的干部烟瘾犯了,径自从口袋里摸出一支来抽,费事给眼尖的家伙看到什么牌子;则刘丽洁事件之后,将来“借车”的人会不会别那么肆无忌惮地张扬,而委屈自己一下只“借”个低档的,还有待时间的检验,但“借车”已成官场上的一道十分不亮丽的风景线,恐怕早就是不争的事实。

    我估摸,大抵能够“借车”的人,应该都是权力在握的人。逆向思维的话,一个根本“用不着”的人,凭什么对方那么慷慨大方呢?以前背过的毛主席语录,许多今天还印在脑海里,“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是为其一。“借”与“被借”之间,有无缘无故的道理吗?没有,肯定没有。这个判断如果不错的话,“借”与“被借”就给人留下了丰富想象的空间。比如古人说那些拜佛的人:“当其舍时,纯作取想。”并且,不仅“左予而右索”,而且要“予一而索十”,以小小的付出换取大大的回报。这个概括肯定有以偏概全的成分,然而对不幸而言中的那部分人来说,又不能不承认真是精辟至极。容我妄加猜想,在豪车的“借”与“被借”之间,正存在这种“予”与“索”、而且是“予一而索十”的关系。道理简单至极,吃人家没有不嘴短的,拿人家没有不手软的。报道说,对反映刘丽洁的其他问题继续进行调查核实。这该是核查她有没有“被右索”了,如果“被”了,则“索”到什么程度。让我们拭目以待后续报道吧。

    “借车”不是个新问题以及新话题,反腐败进程中暴露出的太多问题都了无新意可言。明摆着的问题多年解决不了,民间对反腐败的信心不足是有一定道理的。刘丽洁事件之后,来个规范“借车”吗?再来几个“不准”吗?至少当地应该会的。倘的确如此,则这样连规定者自己可能也不寄望成效的俗套子做法,出台得再多又顶什么用呢?“皇帝不急太监急”,可能是中国当下反腐败最让人感到垂头丧气的地方。(潮白)

手机看新闻 | 查看所有评论 网友评论
1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用户注册
相关链接

上一篇:干部管理别拿年龄当“天花板”
下一篇:“不廉政,但勤政”危害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