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小头条 > 正文

百名专家谈通胀可能性 明年物价持续上涨(图)

来源:新华网-- 2009-12-05 05:51:29 字号:TT

 百名经济学家企业家调查:通胀离我们还有多远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赵锡军称,9%左右的经济增长速度,3%的CPI的涨幅这可能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搭配。

百名经济学家企业家调查:通胀离我们还有多远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告诉记者,对于中国经济目前的情况,绝大部分的家庭是有承受能力的。

    经济学家吴敬琏:“购买力的需求,也就是货币,大大的超过了可供应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量,于是物价就会涨,但不是马上涨,它有一个时间的滞后期,在这个滞后期间,因为普通人有一种叫做货币幻觉,以为货币没贬值,实际上,它已经贬值了。”

    记者:“为什么会带来这种货币幻觉?”

    吴敬琏:“因为老百姓一般没有这个知识,他不知道物价总水平上涨是因为票子发多了,他以为那张票子还以为是值那么多钱,在我们经济学上就叫货币幻觉,但是这样经过一段时间以后,物价开始涨起来了,还有一些人有一些经济学知识,于是就会形成通胀预期,他认为会涨了。”

    经济学家成思危:“我一再强调,我今年6月份就说,要警惕通货膨胀,预防,但不是马上就会有通货膨胀,那么当时有些人不以为然,认为中国的CPI,那个时候的CPI还是负的,没有通货膨胀的危险,甚至有人说别拿通货膨胀来唬人了,但是现在看来,大家都应该承认,通货膨胀的预期正在形成。”

    原全国人大常委副委员长成思危认为:中国通货膨胀的危险是存在的,只是资金被楼市、股市吸收,现在尚未暴露,一旦股市、楼市发生变化,通胀将是非常显著的。虽然目前看通货膨胀并不明显,但从货币投入到物价上涨是要有一个传导过程的,大概需要一年左右时间,所以当前必须警惕明年通货膨胀的发生。而对于一些企业家,他们所感知到的通胀的压力,显然更加明显一些。

    今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宝全:“我感觉已经在我们周边了,虽然还没有非常明显的到来,但是已经在我们周边了。”

    远东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蒋锡培:“我觉得通货膨胀离我们不远,因为现在这个经济确实向好的方向发展,增长速度这么快,后面的投入还这么大,周边的国家本身在不断的通胀,我们的压力非常大。”

    有意思的是,国外投行的经济学家不约而同地认为当前通胀的压力其实并不大。

    美林中国区行政总裁刘二飞:“有通胀的压力,但是我觉得还是在可控范围之内。”

    记者:“就是通胀还没有到?”

    刘二飞:“还没有到,局部上可能有,但是整体,作为一个经济来讲,我觉得通胀压力还不大。”

    看来多数接受调查的经济界人士对通货膨胀的预期还是比较强烈的。

    虽然,到十月份,我们的CPI增幅还是负值,但今年大幅增长的信贷规模,以及资产价格快速增长,一些行业产能过剩,都加强了人们对通胀的预期。那么在经济界人士看来,通过膨胀会在什么时间到来呢?

    我们的第二个问题是,以目前的政策条件和经济发展情况来判断,您认为通胀何时来临?有42%的经济学家和企业家认为是明年下半年来临,有22%的被调查者认为现在通胀已经来临。另外有17%的被调查者认为通胀将在明年上半年来临。此外,还有9%的被调查者认为通胀会在后年来临,也有4%的人认为未来三年通胀都不会出现,有6%的被调查老师表示无法判断。

    记者:“有什么证据表明,现在通胀已经来了?”

    北京中坤投资集团董事长黄怒波说:“它有几个问题,一个是股市的上升,最主要是土地的价格、房地产的价格迅速上升,这导致一个现象就是可能在通胀的预期大家认为买房地产是最保值的,这是最普通的一个常识,所以我说现在通胀应该正在上行。”

    相比企业家的悲观,大多数经济学家选择通胀将在明年下半年甚至近后年才会降临。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陈雨露说:“因为我们的统计数据显示,现在我们的CPI还是处于一个负增长的状态,而且到明年上半年才有可能由负变正,根据国际惯例来讲,这样的一个物价水平,很难说通货膨胀已经来临。”

    而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陈东琪认为,近期内不会出现通胀。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所副院长、研究院陈东琪说:“那么随着经济的加快上行,CPI上行的压力也会增加,所以看时间段,未来几年的压力会大一些,第一个原因是我们的需求的形成,随着就业、收入的增长,需求的能力会增高;第二个是存货供给,慢慢地比去年比今年的消化多了,同时产生的释放也是在释放过程当中,所以供求关系会逐步发生一些变化,另一方面国际通货膨胀输入的压力,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强,所以看未来三五年的通胀,会比明年会大一些。”

分享到:
-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提取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