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蒜价格蹿至4元/斤的高位之后,被众多媒体冠以“疯狂”之名,近日,包括央视在内的众多媒体在有关蒜价的报道中,将今年大蒜价高归咎于蒜商惜售、资金炒作等原因,更有媒体将矛头直指大蒜主产地——山东金乡。 周雪峰,金乡县一位普通的村党支部书记,近日却因质疑央视关于“蒜价疯涨”的报道成为了“网络红人”,引起了众多网友、尤其是广大蒜商和蒜农的关注。11月26日晚,他针对CCTV2将 被窝里发出的实名帖 近一周的时间来,晴好的天气总是难得一见,阴云始终遮挡着太阳,在金乡的一处大蒜交易市场内,蒜商们三五成群地靠在装满大蒜的货车旁,期待着客户上门,这段时间,随着蒜价的变动,蒜商们的脸上也是时喜时忧。蒜商陈轩惠告诉记者,“经过媒体这段时间的报道,蒜价连连走低,由最高时每斤的3.4-3.9元降到现在的3.1-3.7元,差不多降了0.3元,真不知道蒜价还会不会再降了。” 与蒜商们一样时刻关注着蒜价的还有近期身陷众多媒体包围之中的周雪峰。12月2日上午,在金乡的一家大蒜加工厂内,记者见到了周雪峰。1970年生人的他看起来非常平和,一点没有帖子中的那种峥嵘。他笑呵呵地上前与记者握手,用略带沙哑的声音对记者说,“刚刚从(菏泽)单县赶回来,这几天太忙了,净采访我的。” “11月26日晚上回到家里,我将电视调到央视经济频道,正巧在报道有关金乡大蒜的新闻。”周雪峰告诉记者,当天他有些累,便钻进了被窝,准备看会儿电视就睡了,当他看到这则报道中,把今年大蒜价格上涨归咎于大蒜市场运作时存在蒜商惜售,资金炒作等原因时,他感到睡意全无。他赶紧让妻子把自己笔记本电脑递到手中,在被窝里一口气写成了“观CCTV2有感”的帖子,并在帖子的开头就写道:“我是实名发帖,我是山东金乡金一村的党支部书记,我叫周雪峰……” 我想我最有发言权 根据周雪峰的说法,据初步统计,目前金乡市场大蒜库存量还有54万吨左右,已经比最初的总储存量80万吨减少了1/3。到目前为止,据不完全统计,金乡每天大蒜出货量约3000吨左右,再加上本地销售1000吨,这样算起来每天出货量达到4000吨左右。一个月以前,每天的出货量能达到6000吨,这期间,金乡的有关部门没有发现出货量的非正常波动,也不知道惜售和游资从何说起。 “网络上,大家都是蒙着面去讲话,不了解实情也敢乱讲,而我身处‘蒜乡’,作为一名村干部,我想我最有发言权,我不怕别人来找我。”在与记者的交流中,周雪峰言谈中体现出这样的一种委屈情绪:蒜价降的时候,由于不是粮食这样的重要产品资源,无法受益于国家的宏观调控,所以蒜农、蒜商只能认栽,赔钱了事。而好不容易遇到这样的价格“丰年”,怀疑甚至谴责就接踵而至,他觉得不公平。他并不怀疑媒体的善意和求索精神,但却怕这种质疑会破坏本来处于正常市场形态下的蒜价。而事实也证实这种担心,蒜价近期就有了0.1元至0.3元的降幅。 记者:蒜商在大蒜这个产销链条上扮演着一个怎样的角色? 周雪峰:我认为他们充当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打个比方说,粮食在有多余的时候,国家可以保护价进行收购,保证老百姓的利益。但是蒜便宜的时候,国家没有保护价,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金乡当地建起了很多的冷库,这样就拉长了大蒜销售链,同时通过深加工,也加长了大蒜的产业链。 记者:蒜商每年的收购价格悬殊极大,他们的初衷也是为了增加自己利润,蒜价的变动,他们究竟起到一个什么作用? 周雪峰:蒜商毕竟是商人,在大蒜收购前,都会实地调查,当调查出当年的大蒜产量不会满足市场需求的时候,他肯定会抢购,今年大蒜的收购价就是从1块钱一斤,涨到1.4元一斤,再到1.8元左右一斤,再到后来的2.8元左右一斤。但是他们相应地也承担着很大的风险。在国家不能宏观调控去实施保护价的前提下,由这些蒜商出资收购储存了大蒜,是分散了蒜农的风险,他们有一定的利益空间,也是应该的。 记者:那你认为目前金乡大蒜交易的运作是属于正常的吗? 周雪峰:我认为完全正常。市场本身就有一个自我调节的作用。我现在最担心的是,一旦因为舆论环境变化,经销商拿出15万吨蒜,也就是一个月的走量进行抛售,就有可能会把大蒜价格冲击到2元以下。真到了那个时候,势必要烂市,形成恶性循环,金乡市场上基本的供需平衡局面也会打破。 记者:蒜农在这个产销链上处于被动地位,如何尽可能地维护蒜农利益? 周雪峰:有媒体报道说,储存商赚大钱了,蒜农没得到实惠,这种说法是错误的。金乡蒜农今年可以啊!就拿我自己来说,我也种了3亩地的大蒜,去年0.28元一斤卖的,总共卖了1600多元钱,今年同样是这些地,1.4元多卖的,卖了8600多块钱。这个价格蒜农就有利润了。市场有自然规律,不要过多地干预。其实蒜价高了,势必要影响到销量,比方说,要卖到8元钱,那老百姓可以不吃、不买,那就要影响到销量,市场本身就有一个自我调节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