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从迪拜债务危机中吸取更多的教训,防止出现过多的"形象工程",只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不做"功在当代、负债千秋"的事。 最近,“迪拜债务危机”成为全球资本市场最热门的关键词。11月25日,阿联酋负债累累的迪拜酋长国宣布,将重组其最大的企业实体迪拜世界。据悉,迪拜世界是迪拜政府旗下的主权投资公司,总负债接近600亿美元,面临破产危机。 某种程 众所周知,迪拜走的是一条政府主导之下、追求“高投入、高回报”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贸易、旅游、房地产、金融等现代服务业。近年来,“迪拜”几乎成了世界范围内“豪华”、“奢侈”的代名词,它拥有全球唯一一家“七星级酒店”、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人工岛、世界最高建筑迪拜塔等等。 迪拜政府利用宽松的国际融资环境,四处举债大兴土木,人为地创造了一个个光辉灿烂的“形象工程”。在向“奢侈”、“豪华”突飞猛进中,它忘记了一条最古老的训诫——“不能把大厦建在沙滩上”。展望未来,迪拜已踏上漫长的“还债之旅”,当地经济必然会受到沉重的打击,留下一大摊“烂尾工程”,甚至可能很长时间无法翻身。而且,这些恶果最终要由纳税人承担,当地社会福利水平必然急遽下降,民众物质生活水平也可能大幅下滑。 以迪拜危机为镜,我们看到了什么呢?可以说,类似的一幕近年来始终在我们一些地方上演,至今还在延续。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抢抓机遇”,为了迅速“出形象”、“出政绩”,丝毫不顾地方财力的实际承受能力,甚至不顾当地群众的民生问题,大肆兴建各种“形象工程”,大马路、大高楼、大广场等等层出不穷,为此背上了沉重的债务。 必然的,由于“羊毛出在羊身上”的铁律,为地方政府的“形象工程”埋单的,只能是当地群众。于是我们就会发现,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偿还“形象工程”的欠债,“毅然决然”地走上了“卖地财政”之路,并直接导致当地房价扶摇而上。后果是,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其他消费需求,都受到房价的沉重打压,“房奴”与“形象工程”相辉映,也成为一些地方的无奈。 “迪拜债务危机”还在演进中,无法断言其最终将走向何方。但我们应该保持清醒头脑,从中吸取到更多的教训,防止出现过多的“形象工程”,只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不做“功在当代、负债千秋”的事。 |
上一篇:迪拜倒掉对中国地产业的范本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