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报全文检索    版式检索 新闻中心> 专题> 时政类 > 正文

高从堦:向大海要水喝

1
海奥网 2009-11-24 09:11:36 青岛日报 现有新闻评论     新闻报料

    从上世纪开始,海水利用产业在世界各地蓬勃兴起。作为解决资源匮乏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来,海水淡化技术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在2007海洋科技与经济发展国际论坛上,记者(以下简称记)就海水淡化技术及应用采访了我国著名海水淡化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高从瑎(以下简称高)。

    记:"水危机"正在威胁人类生存,为什么说海水利用技术是解决水资源匮乏的有效手段?

    高:水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

。在我国,缺水问题长期存在,沿海地区尤为突出。不过我们缺的是淡水,却并不缺海水。看看世界地图,地球表面一大半被蓝色覆盖,海水占到地球水总储量96.5%,因此,通过海水淡化来解决水资源短缺、促进经济发展非常可行。在这方面技术发展已经成熟,而且这些技术可以广泛应用于苦咸水、废水处理,这对于解决中西部地区水资源紧缺同样大有可为。

    记:国际海水利用产业的现状是怎样的?

    高:早在上世纪中叶,美国专设盐水局来推进水资源和脱盐技术进步,日本也成立了造水促进中心,推动海水淡化发展。目前,全球海水淡化日产量为3750万吨左右,其中80%用于饮用水,解决了1亿多人的供水问题。过去,中东及海湾地区树立了榜样,最近几年,澳洲、非洲、西欧、日本等步子迈得更快,像今年的论坛来了不少国外企业,带来的技术和成果是一流的。

    记:听说您是国内较早开展海水淡化研究的专家之一,我国在这一领域达到什么水平?

    高:我是1965年从海大毕业的,刚参加工作就赶上全国海水淡化大会战,从海洋局一所到二所,后来又到水处理中心,40多年走南闯北,亲身经历了反渗透法、电渗析法、蒸馏法等技术的演进过程。50年前我国海水淡化从电渗析法起步,后来开始研究反渗透技术,1975年开始研究大中型蒸馏技术,这些年,随着国内一批上规模的淡化装备陆续投入使用,海水淡化产业迎来了春天。这说明,随着水资源短缺形势日益严峻,海水淡化技术的市场前景越来越广阔。

    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差距表现在哪里?

    高:2005年《全国海水利用专项规划》的发布,为海水利用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在蒸馏技术和反渗透技术方面,我国科研人员励精图治,进步不小。目前,我国海水淡化水日产量近20万吨,海水淡化成本降为每立方米四五块钱,然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少、缺乏政策法规引导以及水资源开发利用市场机制不完善等,一直制约着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特别是与美国、日本等国家相比,存在着产业规模小、市场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像国产设备的稳定性,核心部件的生产工艺等。目前国内自主研制的反渗透膜脱盐率仅为99.3%,而国外已达99.8%;再比如海水淡化中最核心的膜,我国一直依赖进口,每年花掉上亿外汇。在装置规模方面,我们仍停留在万吨级水平,而国外最大的达到日产33万吨。

    记:海水淡化有多种技术方法,能否通俗地讲一讲?

    高:海水淡化就是从海水中获取淡水的技术和过程,主要技术方法分两类。一是蒸馏法,指的是多级闪蒸、低温多效等方法,原理是把海水加热形成水蒸汽,通过海水冷却再得到淡水;二是膜法,就是反渗透技术,把经过预处理的海水通过一种高分子材料膜,通过施加高压过滤出淡水。这两类方法各占市场份额的45%左右,从技术上看各有优劣。蒸馏法的成本高、投资大,但工艺成熟、得到的淡化水水质好;后者投资少、占地少、能耗低,但工艺复杂,水质相对差一些。近几年在国际市场招标中,反渗透法以投资小、能耗低、成本低、建造周期短等优势逐步占据上风。

    记:您认为应从哪些方面推动海水淡化产业发展?

    高:这里面有技术和政策两方面问题。首先作为新兴产业,它离不开国家政策鼓励支持。据我所知,国家发改委正在制定一系列金融、价格及财税支持政策。明年1月1日实施《企业所得税法》后,将对从事海水利用的企业减免企业所得税,特别是企业的海水淡化工程所得将免征所得税。预计到"十一五"末,我国海水日淡化能力可达到100万吨,年产值可达100亿元,海水利用对解决沿海地区缺水问题的贡献率达到20%。具体到技术层面,我认为应当走自主创新之路,以自主技术为主,消化吸收为辅,以企业为主体,走产学研结合道路,强化产业化技术支撑体系。

    记:对于青岛,您有什么好的建议?

    高:青岛是我求学的地方,感情很深。无论从地理位置还是城市基础看,都没有理由不大力发展海水淡化。我所在的杭州水处理中心与中国海洋大学等在许多项目上正在合作。而且,我去过黄岛电厂,他们搞的3000吨低温多效海水淡化设备是我国第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装置,为民族装备制造业争了光。青岛应该在设备制造、技术研发等方面形成特色,在产业发展上努力保持国内领先地位。

    本报记者 张子倩

手机看新闻 | 查看所有评论 网友评论
1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用户注册
相关链接

上一篇:管华诗和他的海洋药物
下一篇:中国海洋大学管华诗院士获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