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满怀希望校长“不拘一格降人才”,推荐偏才、怪才上北大,而事实上,推荐俨然变成一场考试分数的大比拼。 重庆南开中学校长感慨,因为受到诸多限制,他不得不采取以分数来作最后定夺。一场被公众期待、引起众多争议的招生改革,却落入尴尬的困境。(11月22日《重庆晚报》) 唯分是举是意料中事 于立生:出现这样的状况,实为意料中事。“校长推荐制”的选拔对象说是“综合素质 即以武汉几所部属高校来说,武大招办负责人今年曾说:“没有达到湖北省的重点线……不会破格录取……一旦开了低分招录的口子,就可能招来一些通过自主招生测试,但没有达到重点分数线的学生找学校扯皮……”;另一所高校招生处负责人也直言:“最头疼的是学校与家长联合造假,平时成绩单、获奖证书、个人专著、科技发明注水严重……一旦开了一本线下可以录取偏才的口子,报名材料造假的学生有可能增加,也可能会令部分有背景的学生钻空子。”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也无不如此。 而今虽然北大 “放权”给中学校长了,但几乎是有着同样的顾虑,在大学都不敢“不拘一格”,又如何能指望中学单兵突进? 为何不敢用好推荐权 练洪洋:我们不妨设身处地,替那些受北大重托的中学校长想一想,即使可以排除一切外界干预,放手推荐,在目前这种社会现实下,你够胆把上北大的名额不给考试分数排名第一、二名的学生,而给那些成绩一般而某项素质特别突出的偏才、怪才吗?即使你自觉问心无愧,你不怕被公众的唾沫淹死吗?不怕公权找你麻烦吗?在社会对高考公平非常关注,对以权谋私非常敏感,社会信任度非常低下的情况下,“唯分数论”用最原始的公平,对推荐者来说也是避免瓜田李下之嫌的“最安全”的选择。 我们必须看到,高考中的“唯分数论”其实“一果多因”,是错综复杂的社会原因之综合反映,既有教育本身的——— 如教育目的、教学方法、师资水平等,也有社会的——— 如腐败风气、社会公平、社会诚信、人才标准、就业困难等等,它们盘根错节,相互牵制。高考需要改革,但高考改革是一项综合工程,必须通盘考虑,综合治理,单从高考本身着力,是远远不够的。 校长们的胆量要大点 江德斌:如果推荐分数一般、有特长的学生,就要遭到各方质疑,而校长也不敢打包票此人今后就会成才。但是如果只推荐高分生、优秀生,就等于在浪费推荐名额,同时堵塞偏才、怪才的道路。这种困局影响了校长们的抉择,当公众舆论都盯着校长身上时,推荐任何一个学生都将承受来自公众的评价。北大给了校长自由推荐的权利,没有订下相应的条件,本意是让校长们放开手脚,大胆推荐,却没想到“自由”反而造成了“不自由”。 校长推荐制打破高考录取制度的单一性,为偏才、怪才的求学之路打开了一扇窗户。由于制度刚刚实施,其效果还未可知,公众不妨体谅些,多给点时间去检验。拿到推荐资格的校长们,也该珍惜自己的机会,胆量再大些,不要受外界影响,勇于做改革的先行者。而北大等力行推荐制的高校,也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制度,莫将推荐制沦为另一种高分制。 打破僵局关键在北大 毛忠斌:要想让改革能继续前行,关键还是在于北大。北大当然不能只招天才、偏才,但普遍意义上的人才,不管是通过高考还是自主招 生,以北大的实力,是不难招揽的。因此改革的重点就应该放在怎样网罗因高考流失的人才上。 从此前北大公布的实施方案上可以看出,虽然有往这方面的努力,但方案中的描述是不足的,主要思路还停留在高考的选拔方式上。因此,要打破僵局,就要转换思路,将选拔偏才作为主要,宁可没有也不让校长们推荐普遍意义上的人才,这样被推荐学生可能会减少,但质量更有保障;再者,告诉人们只要偏才,可以打消人们的疑虑,相信北大改革的决心;另外也应改进方案,如放宽校长推荐资格,面向更广的范围,灵活使用降分优惠等等。 这个僵局能否打破,改革能否前行,就要看北大以及北大们将会怎么做了,要大胆、要挺住! |
上一篇:校长实名推荐咋成了提前掐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