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报全文检索    版式检索 新闻中心 > 正文

校长推荐制背后尚缺成熟机制

1
青岛新闻网 2009-11-23 12:07:42 长江日报 现有新闻评论    新闻报料

    当人们满怀希望校长“不拘一格降人才”,推荐偏才、怪才上北大,而事实上,推荐俨然变成一场考试分数的大比拼。11月21日,重庆南开中学和巴蜀中学先后公布了校长实名推荐学生参加北大自主招生考试的名单,入选的学生毫无意外都是最近几次考试中的前一两名。(11月22日《重庆晚报》)

    究竟是校长不愿意推荐偏才、怪才,还是偏爱于高分成绩的学生?细究之下,其实这也怪不得校长这么做,深受“以考试分数

论英雄”传统高考模式的影响,校长们将 “校长推荐制”打回“以考试分数定名单”的原形,与其说是一种明哲保身,毋宁说是一种基于民意的抉择。放眼当下,社会和家长的目光里,“拼分游戏”实际上是最不受人为因素影响的规则,在偏才、怪才尚未建立健全社会的认知度和共识化的前提下,“拼分游戏”是当下高考择才的权威通道,“校长推荐制”被束之高阁也就不难被理解。

    “校长推荐制”之所以成了“拼分游戏”,不是校长不愿意践行“校长推荐制”的宗旨,而是社会上的诸多猜忌和限制,使得校长不得不防止民意的反弹。表面上看,“校长推荐制”给了校长高度的自由裁量权,事实上,校长并没有如此轻松。在偏才、怪才没有一套标准定义的窘境下,校长能随便去界定谁是偏才、怪才么?在校长推荐制上,校长对待每一个细节,如履薄冰,彰显出中规中矩的做派,用“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形容再也恰当不过。

    不得不承认,“校长推荐制”为偏才、怪才打开绿色通道,实乃教育界的喜事。但是,“校长推荐制”沦落为“拼分游戏”,既是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在诚信制度尚有漏洞、招生录取不够透明的生态环境中,对偏才、怪才的选拔标准是否科学合理,对偏才、怪才的选拔和录取能否做到公平公正,这不仅考验着中学校长,更是决定了“校长推荐制”能否顺利推行的关键所在。

手机看新闻 | 查看所有评论 网友评论
1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用户注册
相关链接

上一篇:质疑甲流死亡数据的为何又是钟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