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多“宝贝”落民间家有“非遗”快申报 祖宗传下来的技艺迅速消亡令人着急市非遗保护中心联合本报发出“征集令” 莱西秧歌、孙膑拳、崂山道教武术、傅士古短拳、即墨大欧鸟笼制作技艺、胶南泊里红席编织技艺、徐福东渡传说、琅琊台传说……在日前公布的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来自青岛的八项传统文化项目入选,但除了崂山道教武术和胶州红席两项外,多数名字对于广大市民都是第一次听说。
与傅士古短拳命运相似,来自即墨七级镇大欧村的大欧鸟笼制作工艺同样面临失传的危险。据《即墨县志》记载,大欧鸟笼制作最早能追溯到明代,从原料加工到成品需经过100多道工序,全部由手工制作完成,工艺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长期以来靠师徒间的言传身教来完成。然而,由于其他行业的冲击,加上青年一代对制作不感兴趣,现在从事此行业的人在减少。目前大欧鸟笼处于尴尬的境况,因学艺比较艰苦,真正做出精品的鸟笼很困难,经济效益在短时间内不明显,青年宁愿出外打工也不愿在家中做鸟笼。在市级“非遗”名录中,莱西民间砖雕、烛竹马、扛阁、莱西花棍等不常听说的传统文化项目也让人好奇。见习记者 董 真 记者 张 贝 百年傅士古短拳 濒临失传待抢救
傅相贵 昨天下午,在位于城阳区惜福镇傅家埠社区的家中,当53岁的傅相贵轻轻翻开那本历经百年沧桑、书页早已泛黄的《傅氏拳谱》时,仍像40多年前第一次摸到这本“祖传秘籍”时那样,带着膜拜圣物的神情,从头到尾一页一页认真地看着摩挲着(左图)。这位傅士古短拳第16代掌门指着其中画满挥刀小人的一页,追忆着这种如今已没有多少人知道的武术门派曾经的辉煌:“这就是我们祖上传下来的刀法,当年我爷爷就是凭这套刀法在崂山县武术比赛上获胜的。他耍单刀,一亮相满场都拍巴掌。”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套曾传承了几代、威震胶东的“冠军刀法”现如今早已失传,同样失传的还有几套拳路。“老人们都快打不动了,又没有年轻人跟上来。”谈起这套有百年历史的拳法的前途,傅相贵一脸的落寞。当记者告诉傅相贵,如今傅士古短拳已成功入选山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计划即将开展的时候,他的脸上霎时绽放出笑容。 曾经辉煌:威震胶东击败日本浪人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光我们村就有四、五处拳坊,小孩子个个都会打。”想起当年的兴盛场景,傅相贵唏嘘不已。 傅士古短拳属于少林地功派,属硬气功,为了打基础、练基本功,练拳的第一步要先“扎腰”,用一条2米多长、十几厘米宽的布作为“腰带”,在腰部围上好几层,然后练习运气,再用棒槌由轻到重地敲在腰上。上世纪70年代,傅家埠的小孩个个都“扎腰”,20多人站成一排,人人苦练“真功”,练好后棒槌打在腰上,还能“咚”一声弹出去。有人一练“扎腰”就是三年、五年,基本功练成后再练拳术。 在傅家埠的后人眼里,傅氏拳法的创始人傅士古颇有些传奇色彩。傅士古是清乾隆年间人,自幼习拳,力大无比,拜师许青云门下,许见其谦恭好学,不惜力气,私传独门绝技——少林地功拳。傅士古又广涉其他拳路,兼收并蓄,独创十几种拳路,终成一代武林高手,后频频外出拜师交友,足迹遍及山东、山西、东北等地区,与宋允通、孙克让号称“胶东三杰”,有“打得武,傅士古”的美誉。受其影响,村民习武成风,傅家埠也就成了远近闻名的武术之乡。资料显示,最兴盛时,村中有拳坊四十多家,有的拳坊收徒达百人之多,山南海北投师学艺者络绎不绝。随着傅家拳子孙相传,传奇故事也在一代代延续下去,傅士古四代孙傅堂功1938年在青岛登擂,将日本浪人击落台下。 逐步衰落:最年轻传人今年已40岁
王杰宇展示当年外公传授的傅士古短拳里的棍法。 董真 摄 从7、8岁就开始练拳的傅相贵亲眼目睹了傅士古短拳的兴衰。身为“武林高手”的后代,他从小就看着父亲教拳练拳,稍大些就被父亲“抓”进了拳坊。眼瞅着村里的拳坊一家家被拆除,这位掌门的心里有说不出的难受。 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村里打拳的人渐渐少了,没人习武,拳坊一家一家地关门。傅相贵的表弟王杰宇也是当年那群打拳的孩子之一,如今年已四十的他算是村里会打拳的人当中最年轻的了,“40、50岁的人还有会打拳的,再年轻的人就没有了。” “现在的小孩哪里还打拳,都打电脑去了!”傅相贵的师叔、68岁的傅星先是个朴实的庄稼汉,因为年事已高,加上多年来只种田没练拳,曾经的拳法套路在他的脑海里已经模糊成岁月的轮廓。在掌门人傅相贵看来,练拳需要耐心、能吃苦,或许也是现在的孩子不愿练拳的原因之一。回忆当初他的练拳生涯确实是“又苦又累”,为了“冬练三九”,大冬天凌晨五点就要起床,光着脊梁站在院里“扎腰”,一天不落。“练拳这么苦,现在的家长哪舍得让孩子吃苦?” 复兴之路:保护“遗产”要从少年抓起 在记者将要离开的时候,王杰宇自告奋勇要表演一套傅式拳法里的棍法,然而,绕遍了小院,也找不到一根真正的木棍。 “我不想让傅士古短拳失传。”掌门傅相贵语重心长地说,练习“内可健身、外可防御、治病救人、拳德正义”的傅式拳法益处不少。他有一个设想,希望建一个少年武术班,从少年抓起。傅家埠有一所小学,学校有500多个学生,“可以让村里的拳师做老师,带着孩子打拳,一步步再现武术之乡的繁盛。” “抢救濒临消失的傅式拳法,使这一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得到妥善保存。”在市非遗保护中心,记者看到了傅士古短拳的保护计划,为期五年、目标步步推进。“先确定一批优秀的传承人,并提供固定的傅氏拳活动场所和器械,扶持他们通过带徒传艺、举办传习班等形式培养新一代传人,使其能薪火相传。”市“非遗”保护中心的张萍表示,目前保护工作已经开展,下一步将做大傅氏拳活动项目,使其成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 傅士古短拳 傅士古所创的傅家拳及他的诸多传说,流传于东北三省、山东、山西等地,主要由民间的口头传承和地方史志传承。傅士古短拳属硬气功。因以防御为主,故全是短兵器或徒手。徒手功夫为了强身健体,主要套路有:“四面采手”、“胸前挂印”、“回马”、“大泰山”、“小泰山”、“仙人拱手”等;器械功夫为了防御,主要套路有:“太极刀法”、“双龙剑”、“齐眉崂山棍”等。傅家拳套路结构紧凑,动作朴实而敏捷,招势多变,着眼于实用,不练花架子,其特点是:短小精悍,结构严密,灵活多变,起落进退、闪战腾挪多为直来直往。有“拳打卧牛之地,拳打一条线”之说。傅氏短拳以其刚健有力﹑朴实无华和利于技击而威名远扬。由于傅士古的影响,村民习武成风,傅家埠就成了远近闻名的武术之乡。 你家有“宝贝”吗 为加强青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利用,市“非遗”保护中心携手《青岛晚报》,面向市民公益征集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资料。征集范围包括以下几类:1、民间文学类实物包括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史诗等各种原始出版物和资料;2、民间音乐类实物包括山歌、民歌等音乐的原始曲谱及其音像制品;3、民间舞蹈类实物包括在生产劳动、岁时节令、信仰崇拜等活动中表演的舞蹈的服装、道具;4、戏曲曲艺类实物包括京剧、评剧、二人转、木偶戏、皮影戏、说书、唱曲、相声、快板等表演中的原始剧本、道具和戏服等;5、民间美术类包括剪纸、刺绣、花灯、泥塑、面塑、木雕、石雕、民间玩具等的实物;6、传统手工技艺类包括酿酒、木匠、石匠、布艺、雕刻等手工作品;7、传统体育与竞技类包括各类武术拳谱、传统游戏的道具;8、传统医药类包括传统中医药文化、独特诊断方法等与之相关的实物;9、与民俗相关的各种实物。 征集到的实物将建立照片和纸质档案,妥善保存展示。此外,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展厅建成后,将免费向市民开放,望广大市民踊跃参与。对在本次征集活动中做出重大贡献的个人或团体,文化行政部门将颁发证书。征集截止时间为11月底,联系地址: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部(市南区平度路22号),联系电话:82810636。
|
上一篇:四方区民生在线第三次答复网友 满意度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