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报全文检索    版式检索 新闻中心 > 正文

美国对华战略性保障的三重解读

1
青岛新闻网 2009-11-17 11:11:25 上海商报 现有新闻评论    新闻报料

    11月12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展开自他入主白宫后第一次亚洲之旅,不过其出访亚洲的重头戏,是其15-18日的访华行程,奥巴马因此也成为首位在就职第一年内就访问中国的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出访前接受路透社专访时并不讳言:“中国是我们的重要伙伴,同时也是竞争者。关键是,我们要确保两国间的竞争是友好的。”奥巴马用“友好竞争者”来定位中美关系,而美国副国务卿史坦伯格(James Steinberg)9月2

4日在新美国安全中心(Center for a New American Security)发表了主题演讲,提出了“战略性保障”(strategic reassurance)的概念。这不仅是奥巴马政府对中美关系的设想,也是其应对印度和巴西等其他大国的崛起的具体政策昭示。怎样理解奥巴马政府的对华政策?我们至少应从三个方面来解读奥巴马政府的对华政策。

    Reassurance有“安慰、放心”的意思,“战略性保障”第一个层面的意思是战略安抚。史坦伯格在演讲中强调“我们已准备好欢迎中国作为一个繁荣昌盛的大国的“arrival”(到来)”,这是战略安抚。同样,奥巴马总统14日在日本访问期间发表亚洲政策演说时表示:“美国不谋求遏制中国,并欢迎中国在世界上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也是战略安抚。美国看到了中国的发展不可阻挡,中国的战略走向对美国的利益及霸权有显著的影响。10月下旬的英国《经济学家》杂志撰文说,美国前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曾作出这样的预言——“美国的未来更多是由我们对太平洋彼岸的中国的立场而非大西洋彼岸的欧洲的立场所决定”。在他预言100多年后,美国领导人再次认为,跨太平洋关系将决定美国的未来。所以当今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双边关系比中美关系更加重要,中美关系也会帮助塑造21世纪的大国关系。再加上中美价值观、意识形态、制度的不同以及美国过去总是不断地关注中国的人权、少数民族和宗教自由问题,中国则总是认为美国意在削弱中国并不断强调这些是自己的核心利益,这些都是美国需要对中国不断战略安抚的原因所在。

    “战略性保障”第二个层面是战略互信。战略安抚只是第一步,通过战略安抚达到战略互信。史坦伯格在演讲中表示“战略性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持续对话得到实现。”为了减少分歧,美国政府不断提升中美对话层级,仅中美元首在过去12个月里,胡锦涛主席已与奥巴马总统在伦敦、纽约2次正式会晤,4次共同出席国际会议,并通过5次电话。再到从年初美国国务卿希拉里的访华,及五六月美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主席克里、众议院议长佩洛西、财长盖特纳等访华,再到7月中旬奥巴马政府两位华裔部长联袂访华,外加6月下旬恢复的中美副部长级防务战略对话,以及10月底举行的第20届中美商贸联委会,不到一年的时间,美国政府、国会、军方等几乎所有涉华高层都来过中国。与此同时,今年以来,吴邦国成为近20年来首位访美的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国务委员戴秉国率团赴美出席首次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央军委副主席徐才厚不久前访问美国。而在此次奥巴马首次亚洲之行的4个国家中,中国是奥巴马访问时间最长的一站。他将停留4天3夜,足见奥巴马对中国的重视,而且他更是首位就职第一年内访华的美国总统。由于中美互信的加强,中美关系“磨合期”的缩短,带动了两国各领域合作进入“快车道”。通过增强两国战略互信,为今后中美关系的发展确定一个相对稳定、积极的架构。

    而“战略性保障”最终的意义在于中美战略合作。中国不止是美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还是它的最大债权人。更何况,中国经济规模2007年已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现在中国进出口总量居世界第三,外汇储备2007年已跃居世界第一。对这样一个国家的忽视就是对自己利益的忽视,对这样一个国家视而不见就是战略上无知。史坦伯格在演讲中明确无误地表示,战略性保障取决于一项关键的相互约定,或许也是一个不言而喻的条件:“中国的发展及其在全球日益增长的作用将不以其他人的安全和福祉为代价。……中国同其他任何国家一样,有权保障自身安全,但其实力和行动也要求增强自身的责任。”奥巴马总统也在亚洲之行前的专访中指出:“我们(中美)是为市场和顾客竞争,两国在国际规章下并行不悖。同时,中美双方也鼓励对世界作出负责任的行为。”与此相对应的是,在奥巴马访华前夕,先是美国商务部公布对华油井管加征高额反倾销税的初步裁决,后有中国商务部对美国部分汽车进行反倾销反补贴的立案调查公告。而据统计,仅今年1至9月,美国就对华发起贸易救济调查14起,涉案总额达58.4亿美元。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中美既要竞争又合作。事实上,美国不仅在贸易上与中国竞争,而且也与它的传统盟国欧洲及日本经常发动贸易战,但这种竞争并不妨碍美国与其盟国的友好与合作。

    这样,绕了大半天,终于明白美国定位中美关系是经济上的竞争对手,全球事务上的合作伙伴,美国需要的是中国进一步地承担全球责任,比如,联合国将于今年12月在哥本哈根召开全球气候变化大会,希望在立即减少碳排放问题上达成实质性的全球合作新契约。哥本哈根大会成功与否,关键之一是美国的态度。而美国的态度是,如果中国不能明确承诺实施总量减排,则美国不能单独承担责任。在这个背景下,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9月22日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他在大会讲话中提出了“碳排放强度”概念,引起广泛关注。中国的最高领导人在联合国论坛上就气候变化问题发表演讲,迄今还是第一次。国际舆论为之叫好,认为这是中国提出的新思路。从此可以看出,中国的态度、立场和政策将直接影响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全球合作,中国之举足轻重,毋庸置疑。更进一步地,美国期待的是实现中美在全球问题上的战略合作,以及共同对付全球种种不可知的动荡与挑战,但中美关系究竟能否前进到这种高度,还有待观察。(作者系浙江知名国际问题学者)

手机看新闻 | 查看所有评论 网友评论
1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用户注册
相关链接

上一篇:南京婴儿死亡为何激怒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