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救两名落水少年,湖北长江大学10多名大学生手拉手扑进江中,两名少年获救,而3名大学生却不幸被江水吞没,英勇献身。25日,荆州市授予参与救人的17名大学生和市民舍己为人见义勇为英雄群体。(10月26日央视网) 大学生“结梯救人”事件发生后,立即引起社会和媒体的强烈关注。从网上舆论来看,在肯定这些大学生精神可嘉的同时,面对瞬间逝去的三个青春灿烂的生命,也有人产生了到底“值不值得”的 不会游泳该不该下水救人?面对危险要不要见义勇为?这是一个常常刺激我们神经的话题,并且或许永远难有共识性的结论。1982年,风华正茂的大学生张华,为了救一名掏粪老农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就曾引发了一场激烈的社会大讨论,27年来,这类讨论从来就没有中断过。但在每次类似的讨论中,最终似乎都能听到这样一种颇有市场的“理性”声音:救人者崇高的精神值得肯定,但其“冒险”的行为却不值得提倡。 那么,遇到险情时,什么样的行为才值得提倡呢?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理性判断、量力而为,很多人给出这样的答案。这在理论上很能说得通,而且也容易被接受。可每一次的现实却是,面对险情,往往千钧一发之际,根本没有理性思考的余地,冲上去还是退下来,一切行为只能是本能的反应而非思考的结果。在十万火急的生死关头,见义勇为、舍己救人,这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只能是灵魂深处的血性张扬,而绝非权衡利弊之下的理性选择。 每一次英雄行为,都无一例外地面临着巨大的风险乃至生命的危险。临危救难需要甘冒风险,如果每个人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口,都要先去考量自身的个人安危,那么世上就不会有英雄了。 固然,英雄见义勇为的结果,有成功有“失败”。但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只在于其行为本身,而与结果无关。面对灾难和死神大义凛然、知险而上,把平安和生机留给他人,“英雄”的盛誉,是奖给这令人震撼的行为,及其背后的高贵品质。 在美德的维度上,英雄行为恰如时代的坐标,永远激励着后人。“结梯救人”的英雄群体来自长江大学,而它正是两年前寒江救人的英雄赵传宇的母校。从一个人到一个群体,这个也许偶然巧合的背后,是否暗喻着英雄的精神正被传承发扬、日益光大呢? 三个年轻的生命离我们而去了,他们的人生虽然短暂,但却如此绚烂! |
上一篇:救的不仅是落水少年更是社会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