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报全文检索    版式检索 新闻中心 > 正文

我们为何总是因温总理而感动不已

1
青岛新闻网 2009-10-14 10:35:53 华商网 现有新闻评论    新闻报料

    这几日,有关温家宝总理的两件“琐事”成了舆论关注之热点。一为总理致信新华社就此前刊发的 《温家宝: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一文中的一处地质知识更正并致歉;一为总理亲自撑伞,送别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昨日《华商报》)

    总理这两则“琐事”见报之后,公众可谓反应强烈,分别将种种褒扬之词加诸总理。有人说,这两件琐事,让他看到了大国总理、平民总理应有的风范;有人说,总理的这般行为,让他感动并钦

佩不已……

    随意留意一下坊间或网络就会发现,这般言论可谓遍地皆是。顺着时间之轴向前追溯,亦会发现,此次并非总理第一次获得如此多的褒扬之词——— 甚至曾有人提议,推荐温家宝总理为 “感动中国”的候选人。

    一个基本的事实是,我们总会因总理而感动不已,但是,在感动之余,我们则有必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因总理而生发出的种种感动,大都缘起于一些细小之事,十年穿一件棉衣、写信更正错误、亲手撑伞送客,这些事情,于常人身上,可谓再正常不过之事,亦是一个普通人应有之品格,何以到了总理那里,就能屡次“感动中国”?

    说到这一点,就必须提及一个问题——— 现在的官员,到底在公众面前呈现了一副什么样的面孔?相信很多人都能勾勒出一副官员面孔,其中有为民请命的面孔、有敢于担当的面孔、有克己奉公的面孔,亦有贪赃枉法、高高在上、好大喜功的面孔。但是无论官员在公众心底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记,有一点却无可辩驳,即:尽管这几年来个性官员愈来愈多,但更多存在的,依然还是说话中规中矩、少在公众面前敞开心扉的官员。

    当官员以不出错、不逾规为至上法则的时候,就必然导致一个后果——— 官员不会或者不善于在公众面前表现自我、舒展情怀。而这种不会与不善于,又进而导致官员在公众面前刻板、缺乏情怀印记的加深。对于公众来说,他们大多都无从了解官员的生活,亦不了解官员到底在做什么、如何在做,所形成的印象,基本上都源自于具有浓郁宣传稿意味的新闻报道中。而温总理则不同,在他的身上,公众可以看见他的潸然泪下,可以看见他为苍生而怒的面孔,可以看见他穿了十年的旧棉衣——— 对大多数公众来说,总理在现实中是距离他们很遥远的,但这些呈现在公众面前的一个个细节,却让公众似乎看到总理就在自己的身边。从总理的身上,公众找不到惯常印象中的刻板官员的印记,找不到将不出错奉为天条的烙印——— 通过这一个细节,公众能清晰地感觉到,总理和我们惯常接触的很多官员,着实不一样。

    说不一样,是因为,在公众的心目中,温家宝总理是一个清晰的形象,而大多数距离我们很近的官员,却让我们怎么也看不清他到底有着一副什么样的面孔。能够看清楚的,公众自然会去亲近他,自然会因他的一些深具人文情怀及朴素道德的行为而感动不已;而那些看不清楚面孔的,公众自是不知他在以何样的心思对待公众,了解尚且谈不上,更遑论亲近与感动了!

    公众之所以不断地因温家宝总理而感动、钦佩不已,说到底,一方面是因为总理身上所显现的巨大的道德力量与人文情怀,让每一个个体无法不感动;另一方面,更是因为更多的官员,无法为我们呈现出一副清晰而又亲近的面孔。公众无法从身边的官员身上获得感动与认同,便只能将所有的对官员的美好期许,寄托于总理身上。

    期待天下所有的为官者,都能让身边的公众,看清楚你的面孔、了解你的内心,并因你在位而受益、感动不已。(作者:曹旭刚)

手机看新闻 | 查看所有评论 网友评论
1
用户名:  密码: 新用户注册
相关链接

上一篇:贪官文强再强也是纸老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