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曾被喻为洁白神圣的象牙塔,是无数人所向往的学术、精神乃至道德高地,如今某些高等学府的道德缺失、腐败横生现象,显然与象牙塔圣洁之形象相去甚远。 在层出不穷的“学术腐败”、“潜规则”丑闻之后,“行政腐败”又冲击着人们对高校的认知底线———近日,百年学府武汉大学发生“大地震”。该校常务副校长陈昭方、党委常务副书记龙小乐,因涉嫌在基建工程中接受巨额贿赂被捕。该案震惊教育界,牵涉多人。 从“学术腐败”到“行政腐败”,清净的大学学府如今却成为腐败案件的高发地。透过这一扇扇“腐败门”,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当下大学之教育环境。有人说,大学体制的行政化是导致当前学术、行政双重腐败的直接诱因。正是从校长的任命,到整体管理体制的行政化,导致了大学缺乏自身办学宗旨和教学理念的真实动力,反以行政官员的好恶为取向,并热衷于追求那些能被外部行政体系看到并认可的政绩。 比如,近年来一直为学界所诟病的,以论文发表量作为大学教师晋级的学术水平考核方式。这套以行政思维制定,追求量而不考虑质的考核标准,成为了“学术腐败”的温床。为了达到量化的考核要求,抄袭之风盛行———学术在行政职能的荫庇下,一路斩获各色学术光环;行政在学术的点缀下,亦是步步高攀———正是在如此情境下,“学术腐败”才应运而生。 大学行政化、衙门化的滋长,不止出现了学术腐败,更是让行政腐败在其中潜滋暗长。随着上世纪90年代教育市场化的兴起,行政化的大学在其中找到了他们的利益增长点———为追求能被看得到的行政政绩,高校不断寻求扩招与规模化发展。大学迅猛扩张,学校大兴土木频建新校区,学校争相攀比建设规模与招生数量,而非真正的学术水准与教育水平。在这样的心态下,多年前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教诲的“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早已被抛到九霄云外。前任复旦大学校长、现任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教授甚至还表示,中国高等院校盖大楼的速度是高校发展史上的“世界第一”。 正是在泛滥的教育市场化与大学行政化的双重作用之下,在全国各地搞得风生水起的高校基建,便形成了高校管理者的巨大寻租空间。特别在一些直属高校,其行政权力不受地方节制,又远离直属管理部门的视线,对这些学校的权力监管便几乎处于真空。于是,容易获取巨大利益的基建便成为大学行政腐败的高发之地,此次武汉大学常务副校长陈昭方、党委常务副书记龙小乐,便是在巨额受贿的基建项目上被捕。而据统计,目前落马的大学高官中,八成以上都是因基建工程招标时受贿。 不再是“清水衙门”的大学,集官、学、商于一身的大学官员,因为远离监管的目光,在大学行政化及教育市场化的利益驱使下,不止在学术上腐败尽现,更是在基建、采购、招生等众多行政环节上,轻而易举地中饱私囊。“腐败门”横生教育界,尽管大学行政化是其中诱因,但当中的监管缺失则更引人思索。如果不是从学术到行政的双重监管缺失,如果此前频发的“学术腐败”经网络曝光后,不是依然处于高校自说自话的监管之中,如果“行政腐败”能被更直接有效的地方监察力量监管,那权力有所钳制的大学,其堕入“腐败门”的频率还会如此高吗?(作者 李妍) |
上一篇:武大腐败地震 权力病该好好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