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青岛市北区首次尝试“零志愿”跨片录取,学生再不用调动户口跨区就读, “不出区”就能进入理想的学校。这在青岛市小升初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不少校长反映,初步尝到了不再为解决择校生而苦恼的甜头。区教体局局长柴清林表示:“解决择校热不是目的,让全区的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办让老百姓满意的教育才是目的。” 自从2006年初中学校下放区教体局之后,控制择校一直是市、区两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努力方 为进一步推动市北区初中教育发展,从去年年底开始,青岛市市北区把全区分为5个区片,每片有一所学校带动区片学校,进而推动全区初中教育发展,东部依托新建的青岛市第二实验中学带动65中,西部青岛4中带动28中,南部47中辐射42中,北部青岛大学市北附中带动38中、43中,中片为53中。5个区片优质初中遥相呼应,形成网状的辐射影响。自从优化初中学校布局构想实施以来,市北区的初中学校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青岛大学市北附中前身是34中,一直默默无闻,被列为青岛市第二批重点打造的初中学校后,市、区两级投入400余万元,全面改善学校硬件设施。校长袁丽华说:“今年我校特长生报名人数达60余名,远远超过计划招收的12名,说明家长对学校的认可度正在逐年提高。” 该区还为各校量身打造名校发展的方案。如针对4中不缺成绩、缺名师的现状,扩大引进全省名师的力度;而对软硬件比较成熟的47中,则帮助继续扩大学校的品牌效应;青大市北附中在硬件建设的基础上更加关注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与青岛大学合作办学后,学校成立青大博士工作室、市北名师工作室,聘任9位博士,作为教师学科发展顾问,目前全校教师获市级以上荣誉称号者达20余人次。 目前,市北区东西南北中五部各有自己的“领头羊”,从而推进全区初中教育的均衡优质发展。与区片内的初中紧密连接后,各小学的生源相对稳定,软硬件建设也各有特色,为学生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基础。 实现优质教育的均衡发展,仅靠学校硬件条件的改善并不能吸引学生和家长的目光,2008年市北区全力实施“双名工程”(名师、名校长),这是实现内涵发展和软实力提升的创新举措。并开展了“四个一”的研修实践,即每人承担一次“名师论坛”主题讲座;每学期举行一次教学开放周活动;提供一节优质录像课;在题库建设、课件开发和课程开发中,至少选做一项,为学科教研作出贡献。除了各学校的自主探索外,区教体局针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三训”,即名师培训、骨干教师培训、全员提升培训,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施水平,促进全区各校的均衡发展。同时,该区加大与高校、科研单位的合作,在部分初中探索办实验校、联办校、嫁接校等模式。 青岛市北区还把今年定为“课堂教学效益年”,全区中小学实施了“三课”措施,即校长开放课、副校长区片以上开放课及教研员示范课,并要求各中小学45岁以下的校长每学期上一节开放课,副校长在区片以上上两节开放课,教研员上三节示范课。针对基层学校教师研修能力相对薄弱、理论积淀不足等问题,各科教研员实行“三包”制度,即包学科、包校、包区片,每周两次到校听课;一线教师根据任教学科、自己的专业特长确定小课题展开研究,“草根教研”进一步推动了教师的专业成长。(记者 张玉文 孙军 通讯员 李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