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时期,张瑞敏体会到了“公平”的重要 张瑞敏小学时代(1962) 张瑞敏中学时代(1965) 山东省青岛市第一中学初三一班毕业纪念(1965),后排左六为张瑞敏 引进了原西德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线,张瑞敏在大会上动员全体员工:“要么不干,要干就要争第一!”(1985年) 1949年,张瑞敏出生于青岛市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父亲是裁缝,母亲是工人。那个时代, 张瑞敏是在青岛一中上中学的,这个学校在当时是青岛的重点学校。张瑞敏的中学同学回忆说:张瑞敏上中学时是一个求知欲很强的人,喜欢一个人看书,从来不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他的成绩一直很优异。 张瑞敏高中一年级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张瑞敏对当时的情况在认识上产生了疑问,意识到自己还是应该多看书学习。那段时间他在图书馆看了很多历史、人物传记的书。到高三时,因为文革,那年没有举行高考,所以张瑞敏高中毕业后进入了青岛的一家拥有500人的工厂当工人。 成为工人后,张瑞敏每天都要从事加工五金用品的工作。但在那个时期,工厂也不能正常运转,张瑞敏想到要掌握一技之长才行。那时候青岛有一家夜大正常授课。张瑞敏报名参加了考试,并被顺利录取,就这样,张瑞敏白天在工厂上班,每天下班后骑自行车走很长一段路去夜大学习机械制造相关的专门技术。这种生活持续了四年。 在工厂里没有什么工作的时候,张瑞敏经常用在夜校里学到的知识在工厂车间进行革新试验,当时,高中学历的他是车间里学历最高的。他的一系列技术革新得到了同事们的关注和认可。后来通过不断努力,张瑞敏逐步担任了班组长、车间主任、副厂长。 在车间工作的这段经历深深影响了张瑞敏,他后来回忆说:“当工人的那些年,作为管理者,我觉得当时最希望得到的就是两个字:公平。做了管理者之后,我们极力打造公平的激励机制,推进公平的企业文化。” |
上一篇:中国将与多国合作确保国庆安全
下一篇:引进技术到创造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