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报全文检索    版式检索 新闻中心> 半岛网闻 > 正文

银幕重现爱心 《寻找微尘》荣获全国大奖(图)

1
青岛新闻网 2009-09-23 06:03:00 青岛早报 现有新闻评论    新闻报料

   

 参演《寻找微尘》,青岛籍演员都是“零片酬”。 孙启孟 摄

    “微尘”当选全国十大公益之星,市红十字会代表岛城市民在人民大会堂领奖。 聂向锋 摄

    爱心公益“名牌”感动全国

    聂向锋的连续报道推出后,在青岛引起巨大反响,也引起了国内外众多媒体的广泛关注,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上百家国内媒体纷纷跟进报道,至今网络上能搜索到上万条“微尘”的报道

和言论。在《青岛早报》的关注和报道下,“微尘”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已成为全国闻名的爱心公益品牌,先后荣获“感动青岛特别奖”、“全国十大社会公益之星”、“中华慈善奖”、“感动中国2006年度人物”等荣誉称号。中央领导同志批示“这是我们时代的正气歌”。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授奖时,中央领导高度评价了“微尘”的社会意义。中宣部、省委宣传部先后把“微尘”作为重要典型,在全国、全省进行集中宣传。

    “微尘”们以独特的方式记录着城市文明的足迹,而这座城市也将“微尘”烙进自己的历史。在“感动青岛十佳人物”评选活动中,隐姓埋名热心公益事业的“微尘”获得特别奖;随后,“微尘”被山东省红十字会评为荣誉会员;微尘标志、徽章及相关资料被市档案馆永久保存,这是建国以来该馆第一次整体收藏一项公益活动的资料;“微尘”作为岛城惟一的候选人参评全国十大社会公益之星;“微尘”成功入围20名候选人名单,并在网上投票中,以91万票收获最高人气,并最终以最高分当选十大社会公益之星,成为惟一的获奖群体。

    《寻找微尘》“破格”入选

    “当初《寻找微尘》是作为山东省的第二部作品参加评选,公示获奖作品名单时并没有这部片子,但它最终还是打动了评审,并最终跻身26个获奖作品行列。”昨天,记者采访了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化局局长姜正轩,回忆起《寻找微尘》从策划到诞生、从成长到取得荣誉的过程,姜正轩心里的感受颇多。

    姜正轩告诉记者,中宣部发出“五个一工程”评选的消息后,各个省开始申报有参奖价值的作品,《寻找微尘》被报选推荐时排在了同省的另一部影片《沂蒙六姐妹》之后,尽管这两部影片大约在同一个时间段进入影院,但评选过程中,由于作品甚多,每位专业评审都看了很多作品,加上今年获奖作品的数量从往年的四五十部减少到了20部,所以,直到后来增加了5个获奖名额,《寻找微尘》仍然没有出现在公示的获奖名单中。

    “毕竟这是部好片子,谁看了都会被感动。”姜正轩说,《寻找微尘》上映后受到了很高的评价,社会反响很大,它不是简单的说教故事,而是一个真人真事,许多看过这部影片的领导都认为它具有获奖的实力,并纷纷推荐。《寻找微尘》很快又引起了专业评审的关注,经过讨论研究后,最终决定为《寻找微尘》增加一个获奖名额。

    姜正轩认为,《寻找微尘》之所以获奖,除了它是一部弘扬社会公德的好片子外,还因为它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那就是它不是一部一般意义上的故事片,而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剧中采用了真实的城市名字、真实的人物名字,人、物、地、事都能对号入座。

    “微尘”队伍更加壮大

    记者了解到,从《青岛早报》发起寻找“微尘”行动以来,“微尘”现象在整个岛城乃至全国迅速显现,我市曾组织成立了报告团宣讲“微尘”事迹,并出版了《寻找微尘》的图书,拍摄一部更具感染力、影响力和表现力影片的想法也随之而来。“连续几个本子都不理想,最后领导干脆亲自出马,请高手出山。”姜正轩说,为了让剧本真实、感人,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伟亲自赶到上海邀请贺子壮担当编剧。起初,贺子壮对这样一部影片也没有十足把握,可到青岛实地考察时,他很快被“微尘”精神所感染,剧本也就顺利诞生了。

    《寻找微尘》上映后引来的强烈反响让创作人员和影片演职人员为之震惊,姜正轩说,从影片拍摄之初,这样的结果已经注定。《寻找微尘》剧本完成后,众多青岛艺人纷纷加入,不讲角色轻重,不求片酬,影片上映后,除了许多单位主动组织收看外,还有许多企业掏钱请观众观看,这本身就是“微尘”精神的一种延续。根据统计,《寻找微尘》播出后,市民无偿献血量达到了16吨,市红十字会上半年募集捐款1000多万元,是去年同期日常募捐款额的2.5倍。

手机看新闻 | 查看所有评论 网友评论
1
用户名:  密码: 新用户注册
相关链接

上一篇:4千人参与规划 2050年青岛跻身国际城市(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