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报全文检索    版式检索 新闻中心> 国内国际 > 正文

民工大省四川出现民工荒 建筑工月薪5000(图)

1
青岛新闻网 2009-09-22 14:20:38 央视经济半小时 现有新闻评论    新闻报料

    究竟是哪些原因让单位剃头挑子一头热?

    看来出现民工荒的不仅是沿海地区,即使传统的劳务输出大省四川,眼下在招工也是困难重重,只剩下招工单位剃头挑子一头热。回想年初,很多农民工还因为金融危机影响不得不提前返乡,总数一度高达2000多万,很多人当时都还为自己失去工作发愁。怎么十个月不到,现在却变成了有工作没人干了?我们的记者在四川的两大民工输出地金堂县和安岳县展开了调查。

    记者:“这里是金堂县的一家皮鞋加工厂,在大门口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招聘牌,我们算了一下需要工人一共是100人,而且待遇还不错,包食宿,看来用工需求量还很大。”

    这家位于金堂开发区的皮鞋厂为了招工,甚至将一座6层楼高的外墙都刷成了招聘广告,厂长寇孝永告诉记者,他们厂房的设备已经全部到齐,但由于缺人,现在订单任务都完不了。他们这里的员工大部分都是沿海打工返乡人员,由于是熟练工,因此上手快,寇厂长希望更多的在沿海打工的老乡都回来在家门口工作。

    艾民儿鞋业金堂分厂厂长寇孝永:“其实我们也是非常希望他们能够回来,那么主要是现在,比如说通过我们现在人员他们工资绩效的提高,就是说劳动福利了这方面的一些,包括我们的一些各方面福利的一些改善,然后通过我们现有回来的这部分人员和现有的一些员工,这些口碑宣传嘛,然后也希望在,那么希望能够争取他们回来。”

    记者看到,这个厂的环境很不错,还配置了几台大空调。刚从东莞回来的打工妹晋良萍告诉记者,这里一个月也能挣一千四五,各方面的待遇都和东莞打工差不多,而且还离家近。现在好多在沿海的乡亲都想回家来打工。

    艾民儿鞋业金堂分厂晋良萍:“现在他们又想回来了,我建议他们回来,我说现在外面大量招工,你们回来在自己厂上,家里都可以照顾一下的,他们就说的等几天他们就都回来。”

    去年9月份金融危机爆发,四川返乡民工近400万人,2008年10月到12月,金堂县返乡的客流量就比2007年同期增加了30%以上。究竟是哪些原因,让这些农民工回到家就不愿意再出来了呢?我们又来到了素有金堂县打工第一镇之称的竹篙镇。

    记者:“这里是有打工第一镇之称的金堂县竹篙镇,这里曾经有大量村民外出务工,我们在新修的楼房后面,发现了这样一个鞋材加工厂,这个加工厂里有300人在工作。”

    在一个老旧的大房子里,300多个员工在熟练地操纵机器加工运动鞋鞋面,机器轰鸣,热火朝天。厂长告诉记者,她在东莞打工18年,去年回村里创办了这个企业,以前在东莞鞋厂打工的返乡农民工就很快重新上岗了,而且根本不愁招不到人。

    金堂永达鞋材加工厂总经理张礼贞:“他们跑那么远去的话,他想家里面小孩子没人照顾,老人没人照顾,差不多他们现在就在这里做,所以一般我们没有什么流动性的,基本上做的人比较稳定,因为他们每天都可以回家,甚至他们有的上午,中午就可以回去吃饭,下午回去吃饭,这样的。”

    记者:“像他们过来在你们这打工的话,你们觉得招聘,招员工的话困不困难?”

    张礼贞:“没困难,我们都没有写过招聘出去,他们都主动过来找工作,过来找。”

    记者看到,由于工厂就开在村子里,家里孩子有事情很容易就来这里找自己妈妈。

    记者:“他来找你干嘛?”

    工人:“要钱买糖。”

    记者查看了这些在家门口上班的工人的工资,平均工资都能拿到1500左右,个别能拿到2000元。记者带着天津的人事经理吉宏凯来到竹篙镇镇政府,想请镇干部能不能帮助组织一些农民工。镇干部告诉我们,他们全镇1万多人外出务工,基本都已经找到了工作,今年有近千人在乡镇上的企业就近工作。再看见招聘启示里工资只有2000元左右,这样的工资水平已经没有人愿意去那么远的地方打工了。

    金堂县竹篙镇镇干部夏逢利:“工资的吸引力不大,因为现在我们竹蒿在外打工这么多年,有好多人已经思想上和意识上在外漂泊,毕竟是暂时的,哪怕他挣再多的钱,家里面娃娃没照看好,老人没照看好,万一太远的话,万一发生一个得病了,等于你挣十万、二十万,还是等于零。”

    听完镇干部的介绍,吉宏凯很失望。

    吉宏凯:“我感觉还是有点失望,有点失望。”

    记者:“失望,为什么失望呢?”

    吉宏凯:“今年不是很多人都返乡回来,我觉得应该是说今年的情况比较富于,但是现在看来的话人很少。”

    金堂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李玉明告诉记者,随着当地企业的发展和基础建设的动工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去年6万农民工返乡后,只有5万人再出去打工。

    金堂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李玉明:“在我们本县就业的大概有1万名吧,8、9千。”

    上百万农民工去哪里了?

    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对这些农民工来说,只要老家的工作好找、工资不低,他们当然不愿意舍近求远,漂泊在外。不过,对于四川来说,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也吸纳了大量的民工,一起来看。

    记者在成都的一块工地碰到了一个在这里拉砖头的民工。

    记者:“你现在一个月的工资能拿到多少?”

    建筑民工:“60块钱一天,一个月拿到一千七、八。”

    记者:“60块钱一天,这个工资水平算什么样的工资标准?”

    建筑民工:“像小工是最低的工资了。”

    而建筑工地上的技术工的工资则更高。一个负责砌墙的技工告诉记者,他们的月收入一般都在5000左右。

    记者:“你们这样一般的技术工人的话,在工地一天能拿到多少钱?”

    建筑工地技工:“这个分好做不好做,好做的有些三百多,两百多,有一百多的,一般就是三百多。”

    记者:“三百块钱一天?”

    建筑工地技工:“一天。”

    记者:“一天三百块钱,但是一个月收入?”

    建筑工地技工:“但是一个月下来只有五千块钱,你有时候要下雨,我要停点电,一般做20来天。”

    而且一些原来在沿海制造业打工的人员也回来从事建筑业。

    记者:“像你在这开电梯的话,一个月拿到多少钱?”

    四川思博机械公司员工:“一千七、八。”

    记者:“你以前在外面打过工吗?”

    四川思博机械公司员工:“在,在海南打过工,海南也去过,广东也去过。”

    工地项目经理余国平告诉记者,很多灾后重建项目为了赶工期,缺人手,都是重金请农民工。

    工地项目经理余国平:“就是一般的普通的小工,小工能够达到接近一百块一天。”

    记者:“就一个月加起来算起来的话,一般人能拿到?”

    余国平:“对,一般人都是两三千块钱没有问题的。”

    记者:“如果有点技术的?”

    余国平:“有点技术的,一般情况下都是四、五千的。”

    四川因金融危机返乡的民工达400万人,但是灾后重建吸纳的人数只有140万人,在金堂县的调查显示,返乡农民工中只有不到20%留在了当地务工,那么还有上百万农民工去了哪里呢?安岳是四川最大的民工输出县,这里也是四川民工输出的风向标。看一看记者在安岳的调查。

    记者在安岳县岳新乡调查发现,很多村民外出务工,已经不去沿海地区了,而且现在在西部省份打工的收入也不少。

    记者:“你儿子在哪儿打工?”

    村民:“西藏。”

    记者:“一个月挣多少钱?”

    民工:“两三千吧。”

    记者:“你儿子去哪儿打工了?”

    民工:“内蒙古。”

    记者:“一个月挣多少钱?”

    民工:“三千吧。”

    记者:“你们村去内蒙有多少?”

    民工:“5、6个吧。”

    目前,安岳县已经有数百个外出农民工回乡发展农业产业化,带动上千人就业,而资阳更是发放了2000万贷款帮助返乡农民工创业。这样就地安置农民工6.1万。此外农民工流向在这两年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现在前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民工只占到了总数的30%,而一半以上都在西部和华北务工,主要从事建筑业。

    安岳县常务副县长薛红:“我们珠海这个地方大概是十几万人,十多万人多一点,然后同比减少了,比去年同期就减少了两万人。”

    记者:“像我们四川的民工去东部沿海的地区打工的人数在逐渐降低?”

    薛红:“对,因为有更多的渠道,更多的途径吧。”

    如果灾后重建结束后,140万劳动力释放出来,会不会缓解东部沿海地区的用工荒问题呢。成都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张小江认为,这部分人肯定会首先填补成都的用工缺口。

    成都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张小江:“成都的产业发展是持续的,就产业发展的需求对劳动力需求会持续的增长,包括我们长三角的产业向成都转移,特别是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的转移,在成都是蓬勃发展,对劳动力需求比较大。”

    在四川省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冷荣忠给记者拿出了一份今年7月呈报给国务院的农民工就业情况调研报告。报告显示,从务工区域看,四川省内和“三北”地区成为返乡农民工再就业的首选目的地,受调查的8个市东南沿海务工人数350万人,同比减少19%。而农民工收入也出现在沿海一带减少,在内地省份增加;在外向型企业减少,在内需型企业增加的特征。同时呈现出制造业收入下降,建筑工收入增加的趋势。报告综合分析,原来从业于“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外向型企业的农民工目前转行于建筑业和第三产业已经是择业的主要趋势。冷荣忠认为,这实际上是农民工在用脚“投票”

    四川省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冷荣忠:“如果是金融危机期间,或者是在以前务工的时候,农民工在那务工,收入不错,生活也很好,各方面的权益都有保障,金融危机发生也不把他们当成包袱来甩,他们也不会这样,也不会这样,我想大多数不会这样。”

    记者:“他可以选择更好的?”

    冷荣忠:“你这是这样,也许我可以到另外的地方试一试吧,也许要好一点吧。”

    半小时观察:劳力不再廉价 调结构成必然

    农民工流向是我们观察中国经济动向的一个窗口。看了刚才节目里所展示的这些变化,我想最应该警醒的恰恰是那些面临招工难的沿海地区,无论外需萎缩的国际市场,紧张的国内劳动力环境,还是我们日益强调的生态资源环境,都在压缩简单加工制造业的空间。尽管过去二十多年里,不少沿海地区靠加工制造业赚到了第一桶金,但从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趋向看,继续一条路走到黑只会越走越窄。如果这些地方不能顶住出口下滑的压力,真正把产业结构由低转高,摆脱对内地廉价劳动力的严重依赖,未来将用脚投票的就不止是农民工了。

    就像民工潮的来临是市场推动的一样,民工潮的退去也是市场选择的结果。无论潮起潮落,政府和企业都应该敏锐地把握其中的动向,对经济发展、产业模式做出提早规划,不要被晾在了沙滩上。(主编 孟庆海 记者 周羿翔 摄像 白羽)

手机看新闻 | 查看所有评论 网友评论
1
用户名:  密码: 新用户注册
相关链接

上一篇:39岁毛新宇晋升为少将 成我国最年轻将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