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洪信良 《中国青年报》报道,几乎所有就业信息网的应聘系统中,都设置了“家庭收入”这一条目,浙大毕业生张一男不得不一次又一次选择了空白,因为她来自福建贫困农村。记者在7所高校进行了相关调查,统计结果显示,70%的被调查者认为,在就业应聘中,他们遭遇过来自家庭状况的压力。如北科大的付晓今年应聘一家房地产集团,过五关斩六将,终于进入了“终面”。没想到面试官劈头盖脸就这么两句:“家里是干嘛的?如果我们需要相关资源,你能提供吗?”家境贫困的他只能在最后关头因为“出身”而落败。 这个“出身”从表面上看,是问“家庭收入”,问经济地位,有点像以前问家庭出身是“贫农”还是“地主”。大学生刚找工作,他们自己当然是“赤贫”,但这么一问,他们是“富二代”还是“贫二代”立见分晓。那么,招聘单位是不是觉得“富二代”的素质普遍要比“贫二代”高,能力普遍要比“贫二代”强呢?显然不是。 从那面试官的第二句话来看,“家庭收入”只是虚晃一枪,“相关资源”才是“撒手锏”。原来,他们认为“社会本来就是资源重组,应聘者的家庭关系若有益于公司的未来发展规划,何乐而不为”。都说国人“含蓄”,由此可见一斑呀。“金钱血统”背后原来还是“权势血统”。在招聘单位眼里,招一个人才远不如招一个“关系 记者调查发现,“以应聘者的社会关系论英雄”的现象,在依赖社会关系的各大公司、垄断型国企和小型事业单位等广泛存在。看来,“社会关系”在毕业生就业中的作用已今非昔比了。以前是大学毕业生的父母凭自己的社会资源为子女找工作单位,现在则是招聘单位主动出击,争相招聘“关系”。就业门槛越高,这些招聘单位的“胜算”自然也就越大。 只是通过这种方式的“资源重组”,那些“贫二代”必定越来越难实现“做不了富人的儿子,就做富人的爸爸”的理想了。真正有罪的当然不是财富,而是在于社会错误地对待财富与财富背后的权势。如果钱能谋权、权能谋“职”,那么,“贫二代”通向“富一代”的道路将会障碍重重,社会分配将会越来越不公。这,大概是大学生应聘须凭“金钱血统”背后最让人担忧的事情了。 清华大学陈昌凤教授说:“随着中国市场的效率化,国际化企业和机构在中国日益增多,年轻人可以凭真本事获得更多的机会。”为什么只有到外企才会给“贫二代”平等竞争的机会?这真是莫大的讽刺。 |
上一篇:个税计征别老算计工薪阶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