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报全文检索    版式检索 新闻中心 > 正文

选拔干部要看他爸爸是谁

1
青岛新闻网 2009-08-26 17:03:06 中国网 现有新闻评论      新闻报料

    一个帖子在各大论坛流传《河南固始县公选乡长,多半官员子弟》。而河南固始县组织部长周辉表示:“这12名乡长大都是现有官员之后,情况属实。但是他们都是符合程序,经过大范围的公选后出来的,他们具备了当选的条件,难道官员之后就无权当选了么?”(8月25日《广州日报》)

    家天下时代,任贤从来不避亲的。这倒未必是当时的组织部门就不想招揽天下贤士,而是天下贤士没有被招揽的机会。所谓的“世胄摄高位,英俊沉下僚”,晋代诗人左思用诗的语言早已为人们勾勒出任贤不避亲的真实景观。对握有选拔人才的部门来说,他们眼中的“贤士”与民众心目中的贤士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他们相中的贤士,无非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那种贤士。贤不贤,看遗传。用民间的流行语就是“精子决定命运”。避了亲,贤士也就消失得无影无踪。这类贤士的选拔标准,是不是一叶障目的结果,不言自明。

    在天下为公的时代,贤士不再是按照基因和个人活动小天地来衡量了。跨越这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招揽到真正的贤士。说得时髦点,总得制定个选拔贤士的程序。无规矩不成方圆,无程序亦无公正。但是,程序是人造的东西。既然程序非天然品,那么,程序在天性上附带了“变形金刚”的功能。程序的正当与科学便极为重要的。正当是一种目的善,目的善隐藏于心,必须经过可视的监督才能判别其正当与否。正当的东西还要经得起科学的推敲。不科学的程序徒有程序的虚名,以一种伪正义的形式招摇撞骗,其不过是一种自欺欺人的游戏而已。童话“皇帝的新装”中,那位帝王不这是履行了着装的程序,也有穿衣的

动作和穿衣的感觉吗?为什么连三岁的孩子都骗不住,说穿了程序被戏剧化到了极限,魔鬼的把戏焉能不露馅?

    一个小小的县城,纵然人才再匮乏,想必断不至于到了除了衙内们再无人才的地步。假设固始真的穷到这般地步,面向全国招揽人才,估计报名的大学毕业生们,其知识结构和能力也不该逊色于这些将相后代吧。该县的组织部门之所以没有给其他人以平等的竞争机会,道理很简单:他们选拔干部的标准就是因人而设,就是准备对号入座的。副科级、任职年限,这两个刚刚,在一个小小的县城里,即便有卧龙先生凤雏先生躬耕于今天的固始,他们有报名的资格吗?没有资格,在组织部门的眼里便不是人才。然而,衙内们所占据的各种优势资源,有几个大器晚成的,大多数早就被揠苗助长到了某个级别的岗位上。君不见,还在读小学的公子哥们,有的都当上了公务员,领着皇粮上学堂呢。固始县组织部长周辉反问“难道官员之后就无权当选了么”,我们应该来个反反问:如果按照中组部的选拔干部程序和标准,如果外面的人来组织固始全县公开考试,这12位官员之后,真还能优秀到最后吗?我不喜欢超级女声和快乐女声,不过,借用这种海选模式来选拔干部,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质疑,答案只能是否定的而不会肯定。不行,电视直播半年的选拔比赛,看看谁先被淘汰?

    任贤不避亲,是舆论缄默年代的产物。民主时代的不避亲多半是谎言。竟然振振有词,无非是上怕得罪领导,下怕担责。国家统计局长刚脸红过一次,固始县的组织部长脸还没红,可怜得很。固始,难道是名至实归的“向来如此”吗?(刘海明 原题:振振有词的“任贤不避亲”)

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
1
用户名:  密码: 新用户注册
相关链接

上一篇:官民能不能平衡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