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报全文检索    版式检索 新闻中心 > 正文

网媒山东行抵青 张惠副市长解说蓝色经济(图)

1
青岛新闻网 2009-08-26 12:54:35 青岛新闻网       新闻报料

网媒山东行青岛站记者见面会

    青岛新闻网8月26日讯 今天上午9点,在府新大厦会议室召开了第五届中国网络媒体山东行青岛采访活动记者见面会,青岛市委常委、副市长张惠等领导出席并讲话,就如何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如何实施等广大网友关心的问题和记者进行了交流。

    青岛市委常委、副市长张惠讲话主要内容:

     今年4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视察山东时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这是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深谋远虑、推进科学发展的重要部署,是开辟陆海统筹发展新路径、促进山东半岛加速崛起的重大机遇,对于依靠科技进步、建设人与海洋和谐共处的蓝色家园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我们理解,蓝色经济与海洋经济相比,有着更加深刻、更加丰富的内涵:它更加注重海陆统筹布局,科学开发和综合利用各类海陆资源;更加注重科技创新引领,提升海洋经济核心竞争力;更加注重推进海洋产业高端发展,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更加注重海洋生态文明,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永续发展;更加注重强化“海洋国土”意识,培育海洋特色文化,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基于上述认识,青岛确定了率先建设蓝色经济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蓝图:依托山东和青岛的海洋科研教育实力、资源禀赋优势,在发展布局、优势产业、海洋保护、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五个方面实现突破,把青岛建设成为中国蓝色经济发展的先行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区、海洋自主研发和高端产业的集聚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示范区。

    实现这一构想,青岛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

    ——丰富的海洋资源和优美的城市环境,为发展蓝色经济奠定了良好基础。青岛拥有730公里海岸线,分布着69个岛屿、49处海湾,近海海域达到1.38万平方公里,海洋生物、油气矿产、海洋能源十分丰富。拥有山海城浑然一体的独特风貌,是国际知名的旅游度假胜地。青岛近岸95%以上海域符合国家一、二类海水水质标准,是中国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近年来,围绕创建生态城市,通过建设国家级海洋环境监控区和海洋自然保护区,海洋生态特色日益彰显。

    ——雄厚的科技实力和优秀的人才团队,为发展蓝色经济积蓄了创新优势。作为中国海洋科研和教育中心,半个多世纪以来,被誉为中国蓝色产业革命的海水养殖“五次浪潮”均起源于青岛,众多享誉中外的海洋科研专家从这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青岛拥有大批的海洋科研教育机构,集聚着众多的高层次海洋科研人员,承担着大量的国家重点海洋科研项目。目前,国家海洋科学与技术实验室、深海基地等一批国家级大项目正在加快筹建。

    ——通达的口岸环境和旺盛的经济活力,为发展蓝色经济提供了产业支撑。作为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青岛拥有位居世界前十强的亿吨大港。青岛海港与世界150个国家和地区的450个港口有经贸往来;空港已开通94条国际、国内航线,通航国内50个城市及国际8个城市;作为全国重要的通信枢纽城市,中美、中韩海底光缆均在这里登陆。

    历经长期建设,青岛形成了以造修船、海洋工程等为主体的临港产业集群,崛起了以海洋功能食品、海洋新材料、海洋生物医药为支撑的新兴海洋产业。海洋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2%。

    ——丰厚的海洋文化和鲜明的城市精神,为发展蓝色经济积淀了人文底蕴。青岛因海而生、凭海而兴,海洋赋予了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基因和人文内涵。得益于海洋的通达胸怀,塑造了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城市品格;得益于海洋的激情魅力,成功举办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帆船比赛,打造了中国的帆船之都;得益于海洋的文化润泽,孕育了海尔、海信等一批知名企业和青岛海洋节、国际啤酒节等一批品牌展会,培育了市民勇立潮头的进取精神、大气谦和的宽广胸怀、同舟共济的协作意识。

    青岛作为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在国家区域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作为久负盛誉的中国海洋科技城,青岛具有发展蓝色经济的综合优势,理应承担起率先推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崛起的重任,肩负起引领开发蓝色国土、建设海洋强国的使命。

    面对国家实施海洋战略,加快发展蓝色经济的难得机遇,我们将:

    ——坚持把海陆统筹联动作为融海之略,努力构建拥湾发展的空间格局。与海洋经济相比,蓝色经济更加注重海陆经济一体化。海陆统筹主要体现在:海陆产业统筹规划、基础设施统筹建设、资源要素统筹配置和生态环境统筹治理,形成资源互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格局。为此,我们正在以胶州湾为依托,实施“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推进海陆资源、产业、空间、文化、生态的融合,把胶州湾沿岸打造成生态岸线、经

济岸线和生活岸线,将胶州湾地区建成高端产业核心区、亲水生活休闲区、生态人文景观区,构建宜商宜居、充满活力、富有魅力的滨海城市组团。

    ——坚持把科技创新引领作为兴海之本,努力提高蓝色经济核心竞争力。从历史上看,每一个时代海洋开发的突破,都是运用当时最先进科学技术的结果。发展蓝色经济,需要建立强有力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形成海洋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创新机制。我们将加快建设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深海基地等一批国家级创新平台,着力对海洋前沿技术、海洋产业化关键技术、海洋基础科学研究实施攻关,力争在海洋腐蚀与防护、海洋生物活性物质提取与筛选、海水淡化、水下焊接等技术领域实现突破。我们将集聚国内外海洋科技创新资源,推动地方政府、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产学研创新基地,推进海洋科研资源开放式配置,建立科研成果与产业需求有效对接的快速通道,加快推进海洋科技产业化进程;我们将实施“人才、基地、项目”相结合,在海洋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等领域打造领军团队,培养和引进一批学科带头人。我们将营造有利于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政策环境,出台支持海洋科技产业化优惠政策、海洋成果转化奖励政策和专利保护政策,对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提供风险投资和贷款担保。

    ——坚持把优势产业带动作为强海之基,努力推动蓝色经济优化升级。发展蓝色经济,旨在调整海陆产业结构,建立以高端技术、高端产品、高端产业为引领,以园区、基地、企业为载体,培育一批有特色、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为此,我们确立了优化一产、突破二产、提升三产的蓝色产业发展重点:

    着眼于优化一产,大力发展高端种苗繁育和健康养殖产业,突破循环水健康养殖、海水鱼品质改良等技术,促进深水网箱养殖、工厂化集约养殖,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和标准化发展,建成中国重要的海产品加工出口贸易中心。

    着眼于突破二产,重点发展海洋船舶、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化工、海水利用、海洋生物医药“五大产业”。到2015年,形成年造船600万载重吨的生产能力,初步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船舶工业基地;日海水淡化25万吨,建成全国海水淡化装备制造基地和国家海水综合利用示范城市。同时,着力加快发展海洋仪器仪表与海洋能利用装备产业,建设海洋仪器仪表与装备产业园。努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产业引导力的海洋生物制品,建设先进的海洋生物工程产业基地。发挥我市海洋化工产业优势,努力建成全国最大的海藻加工基地。积极引进国内外化工企业,发展精细、专用和无机深加工等盐化工产品。加大海洋能源开发力度,推进海洋风能、海洋生物质能和潮汐能的开发利用。

    着眼于提升三产,重点发展港口物流、滨海旅游和海洋科研教育与服务等特色产业,促进海洋服务业繁荣发展。充分发挥前湾保税港区的作用,加快董家口新港区开发建设,再造一个国际亿吨大港。借助奥运效应的辐射带动,构建以奥运旅游、邮轮旅游、休闲度假等为主体的高端滨海旅游产品体系,建成国际滨海旅游度假名城。充分利用青岛海洋科研教育优势,加强重点学科和实验室建设,发展海洋科普教育,建设全国海洋教育与科普基地。加快“数字青岛”建设,建立面向海洋经济、海洋开发管理和海洋决策支持的海洋信息数据处理中心,建成数据中心城市。

    ——坚持把开发保护并重作为用海之策,努力实现蓝色经济永续发展。海洋的流动性使其生态环境比陆地更脆弱,人类已饱尝陆地生态环境恶化的苦果,维护海洋健康已成为沿海国家和地区的紧迫任务。我们在接受海洋赐福的同时,要精心呵护她的健康,实现人海和谐共处。青岛将通过推动碧海行动计划,综合整治陆源污染,保护与修复海域生态环境,促进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统一,促进海洋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实现海洋资源利用集约化。坚持“以海定陆”污染控制原则,建立完善海岸带和近岸海域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快建设海洋自然保护区和海洋特别保护区,维护海洋物种多样性。围绕建设海域空间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健全赤潮、浒苔、风暴潮等海洋灾害的预警机制和应急管理机制,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坚持把开放合作共建作为聚海之力,努力形成发展蓝色经济的科学保障。青岛海洋科研实力的聚集,得益于山东多年的优势整合,得益于国家各部委的大力支持。我们将立足山东、放眼全国,一方面,努力实现海洋科技资源共享,积极推进海洋科研成果向周边沿海转化,积极鼓励海洋科研人员走出青岛、服务半岛、服务全国;另一方面,创新产业合作模式,推动半岛城市间深层次的产学研结合,共建一批跨区域的海洋产业基地。同时,建立社会参与机制,引导市民树立“蓝色国土”意识,推动各类投资者参与建设蓝色经济区的强大合力。(青岛新闻网记者 张以波)

页面功能  [新闻爆料][ 小字][打印][关闭]
相关链接

上一篇:青岛港2000人横游汇泉湾(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