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报全文检索    版式检索 新闻中心 > 正文

小金库是腐败最大的一张温床

1
青岛新闻网 2009-08-24 08:56:07 华商报 现有新闻评论      新闻报料

    中央决定今年专项治理机关事业单位小金库。中央纪委近日印发了 《设立“小金库”和使用“小金库”款项违纪行为适用〈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设立“小金库”和使用“小金库”款项违纪行为的处理依据作了明确规定。(8月23日新华社)

    这次对“小金库”的严查有两个特色:一个是严格区分和明确了小金库问题的处分依据和政策界限;一个是社会监督的方式获取空前拓展,在群众举报的汪洋大海中,小金库瞒天过海的几率将大幅降低。

    从上世纪80年代算起,“小金库”遭遇了多达十几次的整治,却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大概是因为大多数人闻起来臭烘烘、极少数人吃起来香喷喷的“臭豆腐”原理作祟,很多公权部门、事业单位真的尝尽了“小金库”的甜头,欲罢不能、吃得上瘾,所以打擦边球、钻空子、和稀泥,千方百计地把公帑放进集体或私人的“小金库”。

    除了“臭豆腐”原理外,“小金库”长生不老的另一个原因常常是查处不力,尤其是在中国法律制度不健全的时代,小金库常常在财政会计纪律、行政规章的刀刃上跳舞,即使暴露也不过是个纪律或行政处分,这样的低成本显然让那些吃惯了小金库的公仆们偷着乐、狠着干。而查处不力的重要原因是对 “私设小金库”性质的认定差异。

    很多“私设小金库”行为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违反财会纪律,它的背后隐藏着很多罄竹难书的腐败,堪称是诸多腐败最大的一张温床。

    这些年,国家审计署每年都要有选择、有重点地对各种公权部门、机关单位进行审计,审计结果所揭露的违规资金数额令人咋舌

,而私设小金库往往是其中常见的一个敛财花招,隐瞒收入、借口不上缴、截留,这些都是单位私设小金库的惯用伎俩。与审计署每年触目惊心的审计报告交相辉映的是“三公”腐败———公款吃喝、公车消费、公费出国旅游,当然还有公款私发福利、公款违规建房、公款超标建楼堂馆所。其中“三公腐败”每年挥霍浪费的公帑说法不一,但公认至少在数千亿之多。这些钱都是哪里来的?当然不可能是财政预算里列支的,也不可能是各种单位账簿里的合理合法支出,最可能的来源之一就是 “小金库” ——— 取之于公、用之于私,神不知鬼不觉,他们何乐而不为!

    此次中纪委印发的《解释》就从侧面证明了“小金库”与“三公”等之间的暧昧关系——— 明确了设立 “小金库”和使用“小金库”款项吃喝玩乐、挥霍浪费,新建、改建、扩建、装修办公楼或者培训中心等行为的处分依据。查究近年来被媒体曝光的各类“三公腐败”案例,里面往往都影影绰绰有 “小金库”的影子,尤其是一些权力部门的腐败案件里,更是与“小金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海南省今年5月披露的几起腐败案为例,无论是万宁市交通征稽所的贪污案,还是海口市城管支队第四大队的单位受贿案,都与单位“小金库”有着直接联系。

    所以说“小金库”是诸多腐败最大的一张温床毫不为过。因此,在党纪政纪的处置之外,也要加快完善法律惩治“小金库腐败”的步伐,加快完善财政透明等改革步伐,加大人大等对政府财政预算、实际支出的监督力度。这张豢养腐败的床已经够大了,大得国家、社会和公众难以承受其害,必须从根本上遏制它、斫伐它、消灭它。

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
1
用户名:  密码: 新用户注册
相关链接

上一篇:治理小金库关键打破集体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