揣着一颗躁动的心读了一周报纸,今天我终于在专刊采编中心安定了下来。有了归队感我打算先算一笔账,看看自己能否跟上这支队伍的步伐。 很早以前我就对理想中的记者应该具备的素质设定了几个指标——知识储备量、宏观把握度、新闻敏感性和文字驾驭力。我要把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折合成数值代入上述几个指标,加加减减,测算一下自己在这笔账里的损益。 我有幸师从徐瑞蔓老师,她负责专刊采编中心的教育版块。除了阅读和研究教育类文章外,徐老师说我还需要拓宽知识面,多方位汲取信息。我打开自己的知识储备仓库,发现教育类储备异常匮乏。好歹我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下学习了十六个年头,对这个体系的运作有过切身体会,对教育领域发生的热门事件也有所了解。但是在宏观上,我对教育发展史、教育法律和制度,以及我国的教育改革进程知之甚少;在微观上,我对青岛市内任何一所学校的教育资源配置的了解都是一片空白。至于其他方面的知识储备,能够以“量”记的,我可能只有一些金融知识,少量的德语,和皮毛的历史常识。这样加加减减一算,在知识储备指标里我只能给自己-1个点。 入职培训上,蔡总向我们提出的“宏观思维、战略眼光”这八个字掷地有声,可我的有限的思维和眼光至今还处在飘忽状态。我们中心的张主任今天和我谈到,写专刊文章不同于写新闻稿,要挖掘出冰山下面不易见到的东西,写出深度和广度来。我想做到这一点也需要具备良好的宏观把握能力。想我读大学时,对宏观经济很感兴趣;平时喜欢读《参考消息》,也是为了参考多方观点,了解国际局势,使自己的眼光不至于太过局限。可是我阅历少,功力浅,对事物的判断和甄别能力有限,面对复杂的宏观局面,我常会被各路思想冲昏头脑,随波逐流在所难免……姑且把自己的宏观把握指标定为-2点吧。 至于新闻敏感性,我早在参加报业集团面试之前就打印了很多相关信息。在来青岛的火车上我已经想好了,如果面试官问到如何培养新闻敏感性这个问题,我该怎样把打印出来的信息和自己的理解相结合来进行回答。可是面试官们根本就没问这样的问题,大概他们早就对我们这些刚出校门的应聘者的小心思了若指掌了——没有新闻从业经验的积累,讲新闻敏感性无非是纸上谈兵。专刊采编中心的邹副主任一语道出,刚毕业的大学生几乎没有社会工作经验。这句话对我来说是安慰,没有学过新闻学知识,很难找到新闻切入口和挖掘点的巨大劣势一直是我的一大烦恼,听到那句话的一刻,我倒是释然了。但这座大山我终究还是要努力翻过去的,把新闻敏感性的指标也记为-2点吧。 说起文字驾驭力,我不禁想起高中时的一段经历。起初写作文时,我只管随心而动,论点论据顺着思路平铺直叙。直至一日,语文老师在我的作文下面力书评语:“文章有一定的思想,但是语言不加修饰,过于生硬直白,使人读之有砖头拍面之感……建议品读席慕容的作品。”后来迫于高考作文评分偏好,我照老师的话去做了,文笔有所柔化和美化,但是总会感觉心里不爽,因为我的语言变得有些矫揉不自然。并不是老师的建议不好,而是我的文字驾驭能力不够,使得我遣词造句时绞尽脑汁,却难以将深刻的思想和美的语言自然顺畅地相结合。这样一来,文字驾驭力的指标我也只能得-1个点了。 四个指标综合一看,-6个点,明显的亏损嘛!这笔账算下来,着实让我郁闷了一阵子。不过回想起入职以来的一些片段,我突然发现自己还有一些隐形资产没入账。 我不知道我的求知热情和吃苦耐劳的干劲值几个点,但是我知道它们力量巨大。还有几句话一直萦绕在我耳边。日报的范主任说,刚开始工作时想不出题目,憋不出稿子,文章被改得一字不剩都是很正常的现象,关键是要在实践中多学多练,多一份经历多一笔财富。张主任将会给我两个题目让我尝试动笔写一写,并让其他老师对我进行指导和帮助。邹副主任叫我不要因为自己不是新闻专业的毕业生而担忧,多熟悉一下蓝海资讯上文章的写作角度和手法,很快就能对工作上手。徐老师则建议我多读书,博采众长,并鼓励我发挥金融专业的优势,写出创新的思想和自己的风格。老师们的关心和鼓励也难以量化为点数,但它们无疑给了我巨大的动力。 我相信,有了这些难以量化的隐形资产,最终加加减减之后的账目上,我定能扭亏为盈。(王沐源) |
上一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